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
以GIS、RS和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形图及降雨资料等,对麻地沟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土壤侵蚀定量计算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土壤侵蚀引起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包括植被指数和景观指数等,对麻地沟地区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正在逐步好转,坡耕地和坡荒地是发生土壤侵蚀面积相对较高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保证当地居民所需坡耕地的情况下,修造梯田和植树造林是控制土壤侵蚀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2.
庄大昌  叶浩 《热带地理》2013,33(6):731-736
以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广东省1991―2011年的经济发展与废水排放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计量模型。结果表明:1)广东省废水排放总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与GDP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库兹涅兹曲线关系。2)工业废水排放量与GDP之间出现了脱钩效应,工业生产对资源环境压力逐步降低。3)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却相对较快,逐渐成为废水排放的主体,致使滨海水体中无机氮与磷酸盐的含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滨海地区水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多,直接威胁到滨海地区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4)从渔获率的年际变化来看:近年来广东省滨海水域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尽管EKC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最终会改善环境质量,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广东省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3.
叶浩  张拴宏  赵越  吴飞 《地学前缘》2014,21(4):275-292
对燕山褶断带内三叠纪都山花岗质岩基进行了详细野外观察,测量了岩体变形的构造要素,获得了锆石U 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Lu Hf同位素分析数据,用以揭示都山复式岩基的成因及构造背景。都山复式岩基包括南部变形较强的都山岩体和北部弱变形的大石柱岩体,锆石LA ICP MS分析表明都山岩体和大石柱岩体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大石柱岩体并非晚二叠世岩体,而是与都山岩体近于同期侵位。都山复式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组成,岩石具有高SiO2含量,低MgO含量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i、Nb、Ta)和重稀土元素,并表现出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13.69~3.94。主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表明,都山复式岩基岩浆源区包括古老下地壳以及少量富集岩石圈地幔和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母岩浆可能经历了岩浆混合。都山复式岩基南部岩体内片麻理具有环状分布特征,并且从岩体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强,岩体边部包裹大量片麻岩围岩团块。这些特征表明,岩体可能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之下通过顶蚀膨胀的方式主动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都山花岗质复式岩基可能是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晚三叠世岩石圈拆沉和减薄之后的板内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引起岩石圈地幔熔融底侵古老下地壳后形成的。中-晚三叠世之交,华北北缘进入板内伸展构造体制,岩石学证据表明,岩石圈经历了破坏和减薄,而上地壳岩石仍然记录了挤压构造变形。因此华北北缘中生代早期构造体制在时间和深度层次上存在解耦,岩石圈伸展的浅部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24.
基于逆序的城市数目与累积规模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  庄大昌  陈少沛  杨蕾 《地理研究》2015,34(8):1461-1470
在解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分析逆向排序的城市累积规模与城市数目之间关系的模型。采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提出的逆序累积规模模型测度了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区域城市体系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位序—规模法则在刻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明显存在首位分布、双中心城市、或者城市数量较少的城市体系描述不够准确,导致使用位序—规模法则得到的Q值和选取的地理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进行不同区域间城市体系结构比较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体来看,逆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位序—规模法则。在使用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逆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普适性更强。β值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以及复种指数存在较高的统计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根据各个区域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探索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体系化道路。空间自回归模型与一般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在空间上联系很弱,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的封闭状态,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及地方保护主义有关。  相似文献   
25.
文章综合考虑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文资料,使用全波段Landsat-5 TM图像,用遥感-数学-模型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考察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和其他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地下水位分布的遥感模型——GLDRS(Model of Groundwater Level Distribu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利用GLDRS对研究区进行了实地验证,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认为在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大于3m的自然带,利用GLDRS多波段模型监测并评价地下水位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劈’砂岩重力侵蚀定量计算的GPS、GIS方法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劈’砂岩的岩性及其特征的简单描述和分析,指出该类岩石的岩土侵蚀方式主要是以重力侵蚀方式为主,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定量评价岩土侵蚀量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定量计算‘劈’砂岩重力侵蚀量的新方法,即基于GPS精确测量的GIS方法,并对该新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和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27.
滹沱河石家庄段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滹沱河石家庄段污水排放的调查,利用实验测试和恢复费用法对研究区内地下水的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道内的污水已经污染了地下水.20年的时间段内点污染源和线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面积分别为4.86km^2、16.41km^2,污染体积分别为0.2245×10^8m^3和1.05×10^8m^3。利用恢复费用法,采用2套方案,计算潜在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08×10^8元和0.7×10^8元。  相似文献   
28.
纳林川布尔洞流域位于黄河中游砒砂岩分布区,由于砒砂岩抗侵蚀能力差,而且当地夏季降雨集中,导致砒砂岩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边线持续不断地后退.本文运用高分辨遥感及GIS方法对当地砒砂岩侵蚀沟边线的蚀退距离进行了计算,并对蚀退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砒砂岩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不同种类砒砂岩的风化与侵蚀程度不同,对其抗侵蚀性的研究需要对岩样进行科学的分类.采用模糊聚类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Matlab语言实现该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内蒙古砒砂岩的分类,将研究区的砒砂岩大致划分为9大类,分别为紫红色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砂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紫红色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灰白色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紫红色泥岩为主、灰白色砂岩夹灰绿色砂岩和粉红色砂岩.  相似文献   
30.
赵敬波  周志超  潘跃龙  叶浩  吴群  郭永海  李杰彪  付馨雨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17-2022102017
裂隙介质渗透结构表现为高度的非均质性与各项异性。为了科学有效地预测某核工程场地裂隙地下水的流动规律,揭示裂隙岩体地下水的渗流特性,笔者等采用Pilot Point调参方法与null space Monte Carlo方法(NSMC),开展了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构建了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多个渗流数值模型集合。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各个实现地下水位模拟结果能够与实际观测数据较好吻合,可反映工程场地裂隙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流动趋势;各个实现的参数化渗透结构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变化趋势是保持一致的,渗透参数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在实测数据分布区域相对较低,钻孔空白区域相对较高;该方法可以弥补单一、确定性模拟结果在表征裂隙介质渗透结构方面的局限性,有效地降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此方法对进一步提升裂隙岩体渗流模拟精度与预测能力,深化裂隙地下水迁移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