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31.
本文叙述了谱震级的含义及在国内首次利用中国数字式地震仪记录测定谱震级。我们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数字记录作离散的付里叶变换,主要是对于宽频带记录(代号为BB或IP)作多道滤波,其数字滤波器的频段与杜达(S.J.Duda)教授在汉堡大学所作的一样,测定谱震级的公式形式也是一样的。本文结合中国的情况对于震级起算函数f(△,h,T)中的吸收项采用a(△,h,T)=a(△,h)/T_(rel)(式中T_(rel)为相关周期,与观测周期T的关系和地震波品质因数Q值的吸收带模型有关),参照文献[3,4]中的两个吸收带模型做了改进。第二种方式是用数字式记录复原地动位移以测定谱震级,并按Duda选定的频段滤波(表1)直接求得谱震级公式中的分道滤波地动振幅A(T),再用同样方法测定谱震级m(T)。用上述两种方法测定的谱震级一般相差在0.1级以內(个别情况下相差0.2级),这与截取数字式记录的采样时间长度有关,也可能与P波段记录成份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2.
本文采用GEM10C的前50阶系数,计算了全球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地幔对流产生的岩石层底部应力场.通过对全球重力异常、应力场的分析,着重讨论了板块运动与地幔对流间的关系.对各板块在地幔对流作用下受力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表明,板块的运动主要由低阶应力场决定,板块底部多个地幔对流体(而不是一个以洋中脊为对流上涌中心的单个地幔对流)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现代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3.
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反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腾冲火山区临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 火山活动与构造环境关系密切. 采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腾冲火山区S波低速结构明显受到NE向大盈江断裂的影响, 断裂的南部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结构, 断裂的北部低速结构不十分明显. 火山区存在浅部的低速结构, 低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存在对应关系. 证实了低速结构是火山区热活动的直接因素, 并认为腾冲火山区存在再次活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4.
IntroductionTengchongvolcanicclusterisoneofthefamousvolcanicactiveareasinourcountry.LocatedatthenortheasternsideoftheimpingingmarginofIndianandEurasiaplates,TengchongvolcanicareabelongstoBurmaarc-shapeseismictectonicsystemofHimalayasstrongseismicactivezone.Thiskindofcomplextectonicenvironmentmakesitanareaoffrequentearthquake,volcanoandhotspringactivitiesforonewhole.Itisoneoftheyoungestvolcanicareasinourcountrywithmorevolcanoes,widerangeandcompleteeruptionstyles.Thevolcanoactedfrequentlyfrom…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6.
本文基于瑞利面波的激发和传播理论,导出了零级地震的理论面波谱表达式;并以零级地震为参考地震,以零级地震所相应的面波谱和地震矩作为地幔波震级规范化标定的参照依据,进而提出了测定地幔波震级的新方案。利用CDSN-LPZ信道中的面波资料测定了1987-1990年间全球54次浅源大地震的地幔波震级Mm,并对Okal和Talandier(1989)用GEO-SCOPE-VLPZ及PAS-VLPZ信道中的基阶瑞利波所测1970-1987年间88次地震的结果作了校正。综合这两部分观测结果,得到Mm=1.00 1gM0-12.13,由此测定的地幔波震级与中小地震的面波震级Ms趋势相一致,为解决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7.
地幔波震级的规范化标定与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瑞利面波的激发和传播理论,导出了零级地震的理论面波谱表达式;并以零级地震为参考地震,以零级地震所相应的面波谱和地震矩作为地幔波震级规范化标定的参照依据,进而提出了测定地幔波震级的新方案。利用CDSN-LPZ信道中的面波资料测定了1987—1990年间全球54次浅源大地震的地幔波震级M_m,并对Okal和Talandier(1989)用GEO-SCOPE-VLPZ及PAS-VLPZ信道中的基阶瑞利波所测1970—1987年间88次地震的结果作了校正。综合这两部分观测结果,得到M_m=1.00 1gM_0—12.13,由此测定的地幔波震级与中小地震的面波震级M_s趋势相一致,为解决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8.
通过理论地震图模拟,研究sPn震相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sPn与Pn震相的初动极性关系在不同台站方位角呈现不同特点,基于sPn震相的深度定位方法更适合于中强地震。以2012年9月7日12时16分彝良M_S 5.6地震为例,利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Pn波走时,应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通过sPn与Pn震相走时差,测定震源深度为9.6 km。  相似文献   
139.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块体间相互作用和壳幔变形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利用川滇地区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地震台网共557个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改进的背景噪声处理流程和分析方法得到了6023条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了6~48s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在四川盆地内部短周期群速度分布较好地揭示了盆地内沉积层厚度的横向变化.在30~48s周期,四川盆地西部群速度存在南低、北高的特征,推测是南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温度较高引起的.温度的增高降低了地壳的力学强度,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作用下盆地西南部地壳更易发生变形,并导致脆性上地壳在新生代产生地壳缩短和褶皱、断裂等地质活动.攀枝花及其周边地区从地壳浅部至上地幔深度的高速异常体,可能与基性和超基性岩的侵入有关.该高速体具有较大的介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南向的运移,这可能是造成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巨大高程差异的重要因素.自24s开始,南盘江盆地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与华南块体西南部其他区域的深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反演的S波速度结构揭示,自中上地壳至上地幔,南盘江盆地的速度一直高于北侧其他区域.结合此地区的地壳运动模式,推测介质S波速度较高、力学强度较大的南盘江盆地对青藏高原物质的东南向逃逸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相似文献   
140.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快速访问方法,海量数据存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软件结构等内容.软件系统实现了Web,Ftp及AutoDRM方式的数据服务功能;同时以SEED,MiniSEED,SAC等数据格式提供下载服务,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