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4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3450篇
测绘学   384篇
大气科学   1641篇
地球物理   2237篇
地质学   5105篇
海洋学   707篇
天文学   311篇
综合类   675篇
自然地理   1029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338篇
  1992年   284篇
  1991年   377篇
  1990年   339篇
  1989年   379篇
  1988年   435篇
  1987年   359篇
  1986年   257篇
  1985年   350篇
  1984年   284篇
  1983年   211篇
  1982年   167篇
  1981年   120篇
  1980年   172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08篇
  1958年   120篇
  1957年   1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地体主要是以重力变形样式并伴随有花岗岩浆以及底辟深成岩体的侵位为特征。绿岩带与其周围花岗岩地体之间关系的特征模式(Macgregor,1951和Anhaeusser等1969的“花岗岩-绿岩模式”)可以从较大范围内予以论证。本文主要以南非巴伯顿山地为例,通过一些示意图和照片说明在太古宙绿岩带及其周围的花岗岩地体内常见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922.
由拉伸造山带内的位移所造成的岩石组构,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便可以鉴别大陆壳发生拉伸作用的几何模式。应变协调性的论证表明,引起有限拉伸力作用的原因可以是,横穿(1)面状非旋转断层或韧性剪切带,(2)在一水平挤离之上旋转的剪切带(多米诺模式),或者(3)山于水平纯剪切拉伸分量而发生旋转的剪切带(塑性模式)。正常的铲状剪切带的几何形态,可能是由于纯剪切分量(塑性模式)或面积丧失分量(面状剪切带模式)随深度发生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过在这些不同模式的几何格架中迭加的简单剪切、纯剪切拉伸作用和面积变化对岩石组构的影响。这些位移分量可以是依次或者是同时迭加的,它们决定了与一定量的构造拉伸作用相关的有限应变状态。位移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用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剪切应变的图解和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构造拉伸作用的图解表示的。剪切应变图解说明不同位移分量对一个剪切带中岩石组构的影响,而构造拉伸图解则能更好地说明这些位移分量的区域性影响。野外地质人员可以用剪切应变图解和构造拉伸作用图解来解决下述问题:(1)根据应变率测量叶理方位及其变化,确定横穿一个区域的构造拉伸作用,(2)根据野外资料区别可能的各种拉伸模式,(3)评价剪切带的产状和覃度对位移量的影响。对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亚利桑那州的变质核部杂岩体以及北美科迪勒拉山脉“盆地和山区”的野外工作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23.
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形成年龄约为3500Ma,是侵位于巴布顿绿岩带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岩套中年龄老而且规模最大的深成侵入体之一。虽然在许多方面与该岩套中的其它深成侵入体相似,但Kaap Velley英云闪长岩体在化学成分上更富镁铁质,其中以角闪石而不是以黑云母作为主要的镁铁矿。此外,它还富含稀土元素。这些特征表明:仅仅用简单的高度部分熔融来解释该英云闪长岩的成因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富长英质的奥长花岗岩从同一源岩中分熔出来。所以,不如把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的原始岩浆看作是一种富含镑石、磷灰石等副矿物,并可能溶有CO_2气体相而且被镁铁质物质混染了的奥长花岗质岩浆。英云闪长岩中角内石的晶形和成分与那种认为角闪石是岩体侵入时没有被消化尽的镁铁质的变质火山岩围岩中的角闪石作为捕获晶保存下来的认识相矛盾。因此,可以推断岩浆的混染作用应该发生在岩体侵位以前。可能的形成机制是原始岩浆在深部混入和完全同化了基性的岩石,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偏基性的岩浆。在这种岩浆凝固时期,由于晶体发生分离并下沉而导致角闪石和角闪石十黑云母质英云闪长岩相的分凝作用。尔后,英云闪长岩浆大约是在3200Ma以底辟的方式侵位于目前所处的位置,而且在底辟作用过程中使与之接触的绿岩带发生变形。同时,底辟作用还改造了岩体本身原始的可能是近于水平的成分分带,其理有的几何图形最好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由交叉构造线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  相似文献   
924.
在北克拉拉,可能在Sargar期侵入的Ezhimala侵入体是一个成分上从辉长岩,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到花岗岩连续变化的分异岩套。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个岩套是浅部生成的岩浆底辟侵位和分离结晶产物。在分离结晶产物中,主要的矿物相是角内石和斜长石,黑云母、钛铁氧化物是次要的分离矿物。这个岩套是这个地区许多成分多变的火成岩体之一,这些岩体是克拉拉区晚元古和早古生代重要岩浆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25.
已经被用来(而且目前仍在继续使用)标定澳大利亚东南部的Lachlan褶皱带(LFB)中S-型花岗岩的一些标准在本文中又做了评述,而且与北美西南部的各种过铝花岗岩进行了比较。根据一些不充分的资料,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已被归类为S-型花岗岩。实际上在LFB中所有的体积巨大的S-型花岗岩是近地表的岩基花岗岩,它们通常与S-型火山岩组合在一起,而不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相伴生。这些花岗岩强烈地过铝,堇青石的存在则为一证据。含有原生白云母的花岗岩是很少见的。由于在沉积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所有这类花岗岩是低Na、Ca和Sr的。北美西南部不同时代的过铝花岗岩则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花岗岩很少含有堇青石(在LFB中,为S-型花岗岩的一个标志矿物),但是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具有进一步演化的特点,以致结晶出富含Fe—Mn的石榴石。这些花岗岩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与LFB中大多数过铝花岗岩相比,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水(?)度较高及深度更深的环境下。含堇青石的火山岩(S-型)至今未见报导。北美西南的过铝花岗岩总体上来讲是高Na的。这些岩石的某些具有奥长花岗岩的亲缘性,其母岩浆似乎很象是从遭受过改造的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局部出现的某些过铝花岗岩(边缘至准铝型)可能是由于高层位的I-型花岗岩混染所造成的。这些岩石不是S-型花岗岩。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北美西南部过铝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26.
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石英—长石交生的文象花岗岩的成因在文献中已做过讨论。并在研究花岗质伟晶岩的相平衡、晶体成核和生长特点的实验中得出了这种文象结构。温度、压力以及成分变化的分析表明,这种结构是在驱动力作用和不平衡的条件下,石英和长石同时生长所形成的。随着SiO_2(可能有水)在边界层变富,主晶相钠质碱长石的生长界面由面状变成格子状。在格子状边界间残余液体中SiO_2含量达到饱和使石英沿长石成核并生长,其总成分也许刚好在其结面上,但对于上述机制此条件是不必要的。文象结构的发育是靠界面局部的动力作用,并非仅与总组分的热化学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27.
在塔里木陆块西北缘的巴楚一柯枰地区发育有一套中性一基性岩岩脉。特别是在瓦吉尔塔格这套岩脉更为发育,岩脉互相穿插,围岩受脉岩烘烤,蚀变,几乎使地层无完整之处.它侵入于下二叠统中,对于其形成时代说法不一。为了研究瓦吉尔塔格金伯利岩形成的时代,笔者首次对这一带脉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现将有关资料提出,供兄弟单位参考使用。由于时间短促,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28.
尼日利亚大部分锡石采自冲积及残积矿床。这些矿床中的锡石米白侏罗纪碱性环状杂岩体(为较年轻的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花岗岩。而不到总产量5%的锡釆自前寒武基底杂岩中的伟晶岩。基底杂  相似文献   
929.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了铁、锌及铅的硫化物在氯化物溶液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实验中pH是用石英二长岩加白云母的硅酸盐组合控制的,fs_2和fo_2则用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组合控制。实验表明,影响贱金属浓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氯化物总浓度和压力。正如所预料的那样,高温及高氯  相似文献   
930.
氧化还原电位与岩浆体系中锡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计岩浆体系的成矿能力和矿质的迁移途径,必须知道熔体结晶和流体分馏过程中戍矿元素(即杂质元素)行为的一般规律。微量组分的存在不会影响体系中所发生的作用,但体系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会影响多个相之间和某些相内部微量组分的分配。根据现代硅酸盐熔体结构和硅酸盐混晶理论研究,还不能从理论上计算分配系数,而有(作为天然作用中杂质元素的)成矿元素参加的硅酸盐体系的实验资料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