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新疆洪灾时间序列突变及其气候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统计方法对新疆农田洪灾成灾面积和洪灾次数时间序列进行了非参数突变检验, 发现新疆农田洪灾成灾面积和洪灾次数时间序列在198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突变现象在洪灾直接经济损失上也有明显表现, 主要表现为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在19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即1980年代中后期以前损失较低, 之后急剧增大.在分析了洪灾序列和降水序列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 认为1980年代中后期新疆洪灾损失突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此时期新疆气候发生了由干到湿的转折.  相似文献   
52.
1961-2004年新疆气候突变分析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2  
李珍  姜逢清 《冰川冻土》2007,29(3):351-359
利用1961-2004年新疆53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分别对北疆、天山山区和南疆气温、日较差和降水年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同时利用滑动t检验和Yamamoto法对突变点的真伪做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04年北疆、天山山区和南疆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速率均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均有增加趋势.北疆年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日较差及年降水量分别在1988年、1979年和1984年发生了突变;天山山区年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日较差及年降水量分别在1985年、1983年和1992年发生了突变;南疆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及年平均日较差分别在1993年、1991年和1981年发生了突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均进入增温多雨时期.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和预测新疆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全国甚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3.
利用开都河流域上下游4个气象台站(上游巴音布鲁克,下游焉耆、和静、和硕)1960-2009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与距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开都河流域的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1960-2009年开都河流域上下游年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强度分别为0.27 ℃/10 a和0.22 ℃/10 a。2000年后气温升高尤其显著,上游和下游的气温分别较50 a平均水平偏高0.97 ℃和0.69 ℃。该流域年最高温没有明显增加,而上下游年最低气温分别上升0.41 ℃/10 a和0.61 ℃/10 a,并与年平均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年代际各月气温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温季节性特征在过去50 a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季气温总体上升,夏季气温相对稳定,冬季与夏季温差逐渐减小,季节性呈变弱趋势。上游年代际间气温季节变化较下游更明显;(2)开都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近50 a上下游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上游达显著水平。上下游在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上有较大差异,上游年平均降水总量(273 mm)明显高于下游(77 mm),且上游降水量增加强度(9.13 mm/10 a)高于下游(5.34 mm/10 a)。降水量年代际之间有一定差异,降水波动主要是在夏季,上游降水量的波动性大于下游。  相似文献   
54.
近300a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与洪涝是极端水文事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水文事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旱涝灾害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采用传统的气象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小波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法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近300 a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近300 a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呈增加的趋势,且洪涝事件较干旱事件明显. 其中,喀什、阿克苏等地的发生频率最高,并表现为群发性;近60 a塔里木河流域自西向东旱涝灾害事件呈交替现象. 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呈现15 a的周期性,由此推断未来5~10 a研究区湿润化面积仍有扩大的可能. 大气环流指数与多尺度下的SPI指相关性检验表明,PNA对秋季和冬季的SPI值的影响较为显著;旱涝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较为严重,其中,洪涝灾害的影响大于干旱.  相似文献   
55.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230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for three selected time period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Shang-Zhou Dynas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s also discussed based on paleo-environmental proxies of δ18O and δ13C recorded in stalagmites from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leolithic Age(260–10 ka BP),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Guizhou, where the high-altitudinal karst landforms with many natural caves suitable for human habitation are developed. In the Neolithic Age(10–3.6 ka BP), most of human settlem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while, a fewer sites were found on river terraces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s, and the intermontane basin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Guizhou. During the Shang-Zhou Dynasties(3.6–2.2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montane basins and on river terrace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primitive aerial farming. The analysis of paleo-environmental proxies of δ18O and δ13C since 260 ka BP suggested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little impact on human settlements in this study area. The distinct phys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karst landforms and arable l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of Guizho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