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301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33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4年   17篇
  1959年   15篇
  1958年   17篇
  1957年   21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青藏高原中西部环境恶劣,地表圈层相互作用强烈,近40年来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显著.降水实测数据匮乏是该地区地表过程研究的一个瓶颈.近6年来,我们为该地区设计并建立了降雨的南北观测断面和东西观测断面,获得了暖季(5~9月)的小时分辨率降雨数据.南北断面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河谷延伸到高原腹地的双湖县,共31个站;东西断面从高原西边的狮泉河延伸到中部的那曲,共22个站.该观测数据已应用于阐明高原中西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典型格点降水产品的质量,支持区域气候模式的开发,揭示夏季的湖气相互作用过程.该观测数据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公布.  相似文献   
962.
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随机挖土壤剖面11个,依照土壤发生层分层取样,同时观察其颜色、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大小及植物根系的分布等生态特征,以此来鉴别土壤质地、土壤发育状况,并测定土壤中的盐分和养分。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共4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并分别在灌水前及灌水后不同日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剖面发育微弱;含盐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0.80%,全N、全P含量较少,全K含量较高,速效N、速效P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5~1.62 g/cm3和1.36~1.50 g/cm3之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普遍都有所提高,其中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灌水前增加了59.31%,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灌水前增加了37.74%、27.29%和6.36%。  相似文献   
963.
识别碳排放区域异质性对于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变异系数法、Hurst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湖北省县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7年间,湖北省碳排放总体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高达4.74%;各县域碳排放变化波动性存在显著地域差异,整体呈“中低波动居多,高波动较少”的趋势;各县域碳排放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明显,整体以中强持续性特征为主,比例达70%,分布相对较广,其中强持续性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内;各县域碳排放空间分布聚集效应显著,呈以武汉为核心向周围不断辐射的圈层格局。  相似文献   
964.
对2015—2021年中国88个地磁台站的秒采样数据进行了垂直强度极化计算,通过梳理高值异常与后续强震的时空关系,系统总结了极化值的计算方法和异常判别准则,建立了可量化的预测指标。极化值高于2倍均方差的台站超过20%且持续3 d及以上则判定为异常。异常区为归一置零极化值大于0.2的区域,发震优势时间为6个月内,地震强度与异常区面积呈正相关。根据上述异常判别标准分析提取了16组异常、 32个异常区。对报对、虚报和漏报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R值为0.53,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R0=0.234)。2021年玛多M7.4地震前16 d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超过20%的台站异常持续3 d,异常面积14.1×104 km2,符合指标体系中的异常标准,可以确定为震前极化异常。研究表明,预测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地震预测意义,捕捉到大震前的极化异常,可以为后续开展震情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5.
为了满足叶城县社会经济用水需求,基于叶城县社会发展情况,从协调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对县域地表、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水资源利用低、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开发初级、农业用水比例大等问题和用水潜力进行探讨,认为叶城县农业用水粗放、工业用水紧缺、节水潜力较大,到2022年预计节水可达1.437 4×108 m3,采取节水措施,压缩农业用水弥补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需求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6.
在与干旱区河流水文变化过程的长期适应过程中,荒漠河岸林植被繁育更新、群落演替及分布格局与河流水系变迁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此,深刻理解多尺度下的荒漠河岸林与水文过程的协同适应机制成为开展生态保护最为关键的科学基础。本文针对不同水文过程下荒漠河岸林多尺度协同适应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从水量水文的研究角度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出发,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覆盖植被盖度进行研究,得到河道耗水量和生态闸放水量的峰值与地下水埋深的谷值存在一致性,生态闸放水对抬升地下水埋深,进而促进植被生长起到关键作用。表明生态水利工程促进了植物生长需水与供水(即生态闸放水和地下水埋深变化)的过程耦合,提高了植物生长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67.
介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系统架构与设计,阐述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各模块功能,并以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灾情获取和多方协同联动为例,展示了地震灾区公众、现场指挥部和协同联动成员等多方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初步实现地震灾情信息获取和应急指挥的数字化和平台化.结果 表明,作为当前新型应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68.
新疆富蕴县苏普特一带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疆阿尔泰苏普特一带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为一套以玄武质岩石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下部以变质玄武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中部以变质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沉凝灰岩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上部流纹质岩石有所增加。玄武质岩石往往变质为角闪片岩、绿帘阳起石片岩等,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低SiO2、K2O,高Ti,富Na、Rb、Ba、Th、U等,轻稀土略富集,无明显铕异常,Nb负异常明显,相似于MORB和岛弧型玄武岩的某些特征,与弧后盆地玄武岩的特征基本一致。流纹质岩石属钙碱性系列,高SiO2,低K2O,为钠质型;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具明显的Nb、P、Ti负异常和弱的Th正异常,Sr含量较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135.67×10-6~407.71×10-6,轻稀土略富集,(La/Yb)N为2.55~3.73,铕负异常较明显,δEu值为0.34~0.54。流纹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与典型弧后盆地双峰式火山岩中的流纹岩相似。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苏普特双峰式火山岩是阿尔泰南缘俯冲撕裂型裂谷盆地演化晚期局部形成的类似于弧后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风场资料、NCEP1° ×1°再分析资料和喀什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8年春末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发生的一次致灾冰雹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中亚低涡影响的有利环流背景条件下,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地面辐合线及中层干冷空...  相似文献   
970.
利用9期水准观测资料和重力观测资料,对呼图壁储气库在不同注采气周期及各周期不同阶段地表沉降与局部重力场变化进行了系统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有优化观测网可有效监测储气库注采全过程地表形变与重力场变化。储气库注采可引起地表显著形变,注气引起的形变量大于采气引起的形变量,地表形变与注采周期对应较好;重力变化与注采周期相关性不强。不同注采量导致地表形变在相同月份也存在变化,形变量自NE向SW逐渐增大,且集中在井位附近。表明地表形变不仅与注采周期有关,也与注采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