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学术期刊的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国外出版集团稳居科技期刊的霸主地位,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2006年起,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及其期刊人经过1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积极应对国内外期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勇于创新,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成功地推出了拥有54家加盟期刊并且模块功能完备的集群化服务平台网站(www.geores.com.cn)、统一的在线采编系统、底层数据的结构化、富媒体出版、手机APP与微信服务公众号、数据出版、科研云助手系统、媒体宣传与推广、中国地理与资源权威专家库、中国地理会议服务系统、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不定期的专题性期刊沙龙、《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政策版与科普版、“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等14项具有显示度的期刊多元增值产品,事业思路清晰,行动果敢有力,工作扎实有序,集群功能完备,投入产出比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这使得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更加掌握了主动,把握了先机,开启了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发展的新局面和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刘宇峰  朱晓华  何书金  袁丽华  李义 《地理研究》2018,37(11):2355-2360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服务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在学术传播方面,能够有效地帮助期刊传播科学文化,增加期刊与读者群之间的“粘性”,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本文对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同时基于微信后台数据,对微信公众号取得的实践成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 微信公众号的创立是扩大受众范围、有效传播科学文化、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② 微信公众号的科学定位、标题创意设计、内容创新以及广泛宣传是吸引公众、提高期刊知名度的必要举措;③ 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微信公众号实践成效显著。最后从重视微信用户体验、优化平台菜单设置、增加平台与用户互动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几方面提出打造品牌微信公众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国友  郭慧泉 《地理学报》2014,69(4):576-577
正2014年4月2日下午,在2014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联合承办了"地理学与青藏高原研究"专场学科进展发布会,发布了《2012-2013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2012-2013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报告》,并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报告和宣讲。"地理学与青藏高原研究学科进展发布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主持。参加发布会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原理事长郑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周成虎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相似文献   
14.
张国友  郭慧泉 《地理学报》2013,68(9):1298-1301
1会议概况2013年8月5-9日,国际地理联合会京都区域会议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地理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日本学者600多人,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大陆、印度和俄罗斯的学者300多人。会议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日本对应IGU国家委员会、日本地理学会和日本科学理事会联合组织。大会开幕式于8月5日上午举行,大会组委会主席石川义孝(Yoshitaka Ishikawa)、日本对应IGU国家委员会主席春山成子(Shigeko Haruyama)、日本科学理事会主席大西隆  相似文献   
15.
姚鲁烽  何书金  赵歆 《地理学报》2013,68(3):429-429
2012 年12 月26 日,2012 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 版)》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会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主办.来自全国有关科技期刊编辑部或主办单位的代表1800多人出席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时空变化类论文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鲁烽  何书金  赵歆 《地理学报》2013,68(7):1007-1011
地理要素时空变化研究是地理学论文的重要类型之一。时空变化类论文主要研究各类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变化幅度差异、发展演化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时空变化研究中,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范围和时段的选择、使用数据和绘制插图的要求等是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传钧先生90华诞。为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吴先生70多年来对中国现代地理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弘扬吴先生“治学与创业并重”的人生信念和治学精神,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吴传钧院士九十华诞贺寿座谈会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的“第31届国际地理学大会”(31st IGC)于2008年8月12日至15日在北非国家突尼斯共和国首都突尼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地理学者出席了大会,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地理学者60多人。会议由突尼斯地理学会(ATG)组织。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居住与城市环境的地理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建筑、房地产、城市经济、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70余位中日学者和城市管理部门、产业界专家参加了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Land pressur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most of China’s mountainous regions. Little attention so far has been paid to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land pressure in these regions. We evalu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press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 for 21 small watersheds undergoing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China, compar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 actual production for each of the watersheds, and analyzed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land pressure wa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among the sample watersheds, but there was a balancing trend between land pressure and productive capacity for each watershed. Under rising pressure, these watershed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abor migration, increasing fruit and nut production, and expanding rural tourism if possible. These strategies result from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 in these mountainous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