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行业分布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20年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期;欧洲、拉美和加拿大是美国主要的投资区,集中了总投资的80%;从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来看,集中在制造业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的研究,应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层面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把握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实质。通过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时空变化研究,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投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本文采用企业跟踪调查法,结合中国一拖的案例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型国有企业的网络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企业网络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岩石裂纹闭合应力(σcc)、起裂应力(σci)及损伤应力(σcd)是岩石压缩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关键应力阈值,应力阈值的确定对分析岩石宏观力学特性及研究微观裂纹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硅质粉砂岩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应力阈值确定的方法。针对硅质粉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开展不同方法的计算分析,判定不同方法下应力阈值获取的可靠性,并采用一种优化方法获取硅质粉砂岩试样的应力阈值。结果表明,裂隙体积应变法获取闭合应力与起裂应力的求解精度易受泊松比的影响,移动点回归法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横向应变响应法能减小人为主观误差,但其求解方法未阐释物理意义;采用基于移动点回归技术的裂隙体积应变法减小了岩石泊松比选取对应力阈值获取的干扰,且计算结果物理意义相对明确。  相似文献   
64.
冻融季节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冻融季节的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剖面)苏打盐渍土的水分和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结期大量地下水迁移并储存在盐化草甸土的冻层中,同时地下水位埋深迅速从1.2 m下降到2.5 m以下;苏打盐化草甸土冻结层的含水率明显增加,其中30~40 cm土层的含水率变化最明显(从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苏打碱土冻层的含水率增量不明显,但盐分显著增加,其中白盖苏打碱土表层的盐分增量幅度达80%.盐分变化主要表现为苏打盐渍土表层HCO3-、CO32-、SO42-以及Na+的增加,大量盐分表聚使消融期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65.
雨季苏打盐渍土地区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分析了苏打碱土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规律。微地貌格局是制约水分迁移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形成了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特殊模式。雨季,坡地土壤(苏打碱土)的整个土层含水率变化不显著,地表径流为水分迁移的关键环节;洼地土壤(盐化草甸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的通道,大量洼地积水垂直下渗,补给地下水。运用Vensim对土壤水-地下水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6.
Ambient air pollution brought by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China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ublic health, especially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Therefor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regional variation of urban air quality and its dominant facto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daily air quality index(AQI) datasets spanning from 2014 to 2016,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ir qualit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out China and ascertained 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air quality in disparate region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the urban AQI in China decreased from 2014 to 2016, indicating a desirable trend in air quality at the national scale.(2) The attainment rate of the urban AQI exhibited an apparent spatially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 wherein North China retained a high AQI value. The increase of Moran's I Index reported an apparent spillover effect among adjacent regions.(3) Both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ales, the seasonal tendency of air quality in each year is similar, wherein good in summer and relatively poor in winter.(4) Results drawn from the Geographic Detector analysis show that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AQI vary significantly across urban agglomerations.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s in urban areas may lead to complex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Whereas given the sam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human-dominated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 form, exer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urban air quality.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urban air quality illustrat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the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set priority to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light of environment regula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67.
国家经济一体化需求推动了城市交通网络的蓬勃发展,众多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应运而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长距离越江跨海隧道的建成和投运标志着我国水下盾构施工成套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为促进复杂困难地层盾构掘进技术发展,推动越江跨海隧道施工效率提升,本文以近年来已建和在建的代表性大型水下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从隧道地质环境、盾构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概述了南京长江隧道、济南黄河隧道、南京地铁10号线越江隧道、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厦门地铁2号线海底隧道等长距离高水压盾构隧道的工程问题和技术难点,梳理了高磨蚀性砂卵石地层、高黏粒粉质黏土地层、高水压强渗透性地层、江底富含沼气地层、海域密集孤石群地层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水下隧道施工成套关键技术,分析了越江跨海隧道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化、盾构设备多样化、掘进施工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复杂地质条件下水下盾构隧道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8.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差异及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芳  张晓平 《热带地理》2015,35(2):250-257
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生活用电碳排放为测度指标,借助经典统计学中的各类不平衡指数,对2002―2011年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的差异程度进行动态时序分析。同时,运用ESDA方法,从静态的碳排放量和动态的碳排放增长率2个角度,定量描述了2002年以来中国城市生活用电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电碳排放差异逐渐缩小;就人均碳排放量来说,总体上表现为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高值区域从广东省逐渐向北延伸至其他东南沿海地区;就碳排放增长率来说,碳排放增长在总体上无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集中现象不明显,冷热点区域转换迅速,高值区域数目显著增加且表现出向北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
周喻  吴顺川  王莉  严琼  赵伟  张晓平 《岩土力学》2013,34(10):2801-2809
采用等效岩体技术,将岩体中的岩块和节理分别用颗粒体模型和光滑节理模型描述,从细观角度开展了人工预制含两条断续节理岩石试件力学特性及破裂机制的研究。同时,结合室内试验研究成果,通过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等效岩体技术在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中的适宜性和可靠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断续节理产状的不同,虽可将宏观破裂划分为剪切模式、翼型张拉模式和混合模式等3种类型,但从细观角度看,颗粒间张拉型微破裂均是引起各类宏观破裂模式的主要诱因。(2)在试样达到抗压强度前,破裂声发射事件次数较少,强度均较低,主要孕育于断续节理尖端处,并沿两断续节理尖端的连线在岩桥区域累积贯通。(3)在试样达到抗压强度后,破裂声发射事件次数迅速增加,且破裂强度有所提高。(4)各类试样中,声发射事件累积数和破裂强度之间均近似满足Doseresp生长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0.
土壤侵蚀对农田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碳主要在通气状态下释放出CO2以温室效应的形式影响全球变化。当前,农田土壤固碳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中农田土壤再分布过程能否导致土壤固碳已引起科学上、政治上以及社会上广泛的兴趣。本文从不同的尺度阐述土壤再分布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分别阐述土壤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在全球碳循环,陆地碳库研究中的作用,土壤侵蚀与农田景观土壤有机碳动态、活性组份以及碳通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再分布过程引起的土壤固碳机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