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关于海雾生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海上雷达波的超折射现象,指出:海雾的出现总是在雷达波发生超折射之后,由此确定海雾形成时的大气结构特征,并对海雾的生成以及其出现时间有了新的了解。指出根据雷达波超折射现象可用来作海雾预报。  相似文献   
92.
本文简单介绍了ZLS-1型直读式流速仪显示器和ZSX-1型直读式流速流向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根据多次水文测验中所遇到的常见故障,总结了排除它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本文在阐释沙漠编目的意义与目的的基础上,从沙漠编目的目标、关键概念、资料来源、编码规范和编目内容等方面对沙漠编目规范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并尝试性地按照沙漠(沙地、戈壁)大类、所处自然地带、所在行政区域和编号这4部分的组成原则,用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首次提出了中国主要沙漠、沙地和戈壁编码一览表,以期为中国沙漠、沙地、和戈壁编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对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223个地表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表明,该沙漠的流动沙丘主要由细沙组成,其含量可达49.5%~66.1%;沙丘沙的平均粒径介于2.104~2.706 Φ之间,粗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与世界其他沙海中沙物质粒径相比处于中等粗细。粒径最细者为灌丛沙丘表面沙粒,最粗者为横向沙山迎风坡;分选度好至极好,均为正偏中等峰态。丘间地物质粗于沙丘沙,平均粒径为1.409 Φ,分选较好,正偏窄峰态。从频率曲线来看,沙丘沙为单峰,丘间地多为双峰或三峰。在典型横向沙山剖面上,自迎风坡坡脚至沙丘顶部平均粒径变细而分选性变好,最粗的沙粒出现在靠近迎风坡坡脚的丘间地,而最细和分选最好的沙粒出现在紧邻沙丘顶部的背风坡。尽管横向沙山与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的尺度不同,但二者同属横向沙丘系统,具有相似的沙丘动力机制,因而粒度参数之间关系的表现趋同。从区域上来看,在平行于主导风向的3条NW—SE向断面上,沙漠中北部高大沙山之间低矮“通道”上的沙粒平均粒径存在微弱的变细趋势,而高大沙山区则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在平行于雅布赖山的3条SW—NE向断面上,粒度参数沿断面方向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断面越靠近雅布赖山平均粒径越粗。一般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重要的沙尘源区之一,然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沙漠中北部几乎不含粉沙黏土(<0.0625 mm)组分,而东南部的横向沙山区含量则相对较高,这就需要进一步推断巴丹吉林沙漠具体的沙尘源区和沙尘释放过程。以上变化规律说明,除了物源和主导风向等宏观因素外,引起局地气流改变进而影响沙粒跃移过程的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等微观因素也对沙粒分选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的粒度参数规律性在沙丘尺度上要好于区域尺度上。该粒度分析结果,对于分析巴丹吉林沙漠沙物质来源和形成演变过程、反演高大沙山形成机理、估算地表沙尘释放量等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
利用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东北地区获取的82个观测点的积雪反照率数据,从积雪反照率的时序差异、空间特点、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开展了积雪反照率时空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随着积雪积累时间的增加,积雪反照率逐渐降低,最大下降速率为0.003 d-1。(2)在空间上,积雪反照率在东西方向差异显著,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地区的积雪反照率均值分别为0.679和0.751;在同一地区内,积雪反照率在雪表层含水量、雪粒径等因素影响下也存在一定差异,大兴安岭西侧地区的积雪反照率北低南高,大兴安岭东侧地区的积雪反照率北高南低。(3)耕地上的农作物留茬对积雪反照率影响较大,短时间内天气变化对积雪反照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6.
输沙势计算中的“时距”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力作用是干旱区风蚀过程和风沙地貌形成发展过程的动力基础,我们在探讨区域的风力作用时,通常是利用风速资料。风速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的基础,但不同方法采集的风速资料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不一样。利用野外实测的风速资料进行不同时距处理,旨在说明时距在评价区域风沙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数据中值计算的结果要比平均值大11.31%,这说明以往研究中对输沙势的评价有偏大的现象。但是,由于以往所用数据的时距比较长,又造成计算的输沙势减小的趋势,随着时距增加,数据最大值/峰值降低,数据偏离中值的程度越明显,不论是利用中值还是平均值来计算输沙势,随着时距的增加,计算的DP值逐渐越小。对于用风速平均值计算的DP,1 min的计算结果要比5 min的计算大4.94%,比10 min的计算结果大16.90%,比15 min的计算结果大17.78%;而对于用中值计算的DP,1 min的计算结果要比5 min的计算大4.84%,比10 min的计算结果大16.70%,比15 min的计算结果大17.38%。  相似文献   
97.
菲律宾海发育了全球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新老俯冲系统众多,是研究大洋板块扩张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利用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菲律宾海采集的1400km地球物理大断面,并结合最新的重力数据,对比、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内部古扩张中心(中央海盆裂谷)和残留弧(九州-帕劳海脊)的沉积地貌和地壳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央海盆裂谷内部发育远洋沉积为主的沉积物,沉积层序分布不均,局部盆地内沉积物厚度可达300m。九州-帕劳海脊附近发育与火山碎屑物源有关的厚层沉积物;(2)以129°30′E处的转换断层为界,裂谷东西部洋壳结构分别体现"慢速"和"快速"扩张特征,东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少,厚度较小,断裂较为发育,其附近可能发生水岩作用;西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多,厚度较大,结构相对均一;盆地西部的小规模地幔柱可能控制了裂谷东西部不同洋壳结构的发育;(3)九州-帕劳海脊内的角度不整合面代表岛弧裂解事件,张裂与挤压构造共同发育反映了裂解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8.
生态系统地表通量测量——多通道波文比观测仪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表通量是影响生态系统的非常重要的因子,然而,地表通量测量项目多,时间长,测量误差大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介绍一种新近研制的测量地表通量的仪器——多通道波文比观测仪。该观测仪能够实现地表通量要素的同步多通道观测,减少测量过程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而且可以应用于电源供应困难的偏僻地区。同时,还对多通道波文比仪的温度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温度传感器电阻值和环境温度之间的线形多项式关系。  相似文献   
99.
水文缆道是一种常规的水文测验设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前水文缆道设计建设技术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现研究的自重式水文缆道设计,填补了过去水文缆道支柱设计的空白,使水文站的建设设计更加美观现代,品位更高,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0.
汶川科钻WFSD-3孔钻遇地层极其复杂,硬脆碎地层与强水敏性等地层交替出现,给钻进施工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针对该孔特殊地层情况,以孔壁稳定性理论分析为指导,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出NH4-HPAN、K—PAM、SAS和KHm等抑制剂组成的泥浆体系配方,并结合室内FA无渗透实验以及ZNP-01页岩膨胀性实验对该泥浆配方进行封堵性和抑制性评价,提出了新型泥浆体系,并得以良好应用。还对现场应用遇到的泥浆粘度与切力控制、钻头防泥包技术以及钻水泥塞钙侵处理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对复杂地层钻进施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