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21.
采用表面荧光显微分析方法对2014年夏季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加拿大海盆7个海冰站位的融池、冰芯和冰下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类生境中的第一优势类群均为细菌(不包括ICE07站位出现水华融池的统计),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2.8%、37.8%和50.7%;第二优势类群均为鞭毛虫,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0.2%、34.3%和37.5%。包含细菌、鞭毛虫和纤毛虫在内的异养生物在总生物量中占有优势,显示微食物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北冰洋夏季快速融冰的背景下,3类生境总体上缺少快速生长的条件,总生物量偏低。其中ICE07站位出现融池水华和冰表自养鞭毛藻高值,推测合适的藻种和营养盐的额外补充共同促成了该站位冰表(融池)藻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2.
2018年6月渤海大型水母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8年6月使用渔业底拖网采样,对渤海大型水母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船舶为"中渔科102"渔业科考船。本研究分析了渤海大型水母的种类组成、渔获密度与伞径大小,并对其源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海月水母、沙海蜇、海蜇、多管水母四种大型水母,其中海蜇、多管水母数量较少,各采集到一只。海月水母在渤海三湾均有分布,各海区伞径大小无显著差异且多为幼体(<10cm),密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东南侧海域,可达38-221.21ind./(net·h),辽东湾海月水母出现于湾南,密度<5ind./(net·h),湾北未见;作者推测,海月水母在渤海沿岸可能存在多个源头,诸如:莱州湾与渤海湾交界近岸海域、河北近岸、辽东湾大连近岸以及北部近岸。沙海蜇在渤海分布较广,辽东湾为密度高值区,均值为(35.32±21.64)ind./(net·h),但伞径较小,均值为(12.15±6.52)cm;与此相对,渤海湾与莱州湾外侧海域沙海蜇密度虽小[<20ind./(net·h)],但伞径要显著大于辽东湾,最大伞径均值可达(33.86±7.40)cm;作者推测,沙海蜇在渤海海域发源地主要集中于辽东湾近岸,渤海湾与莱州湾,外海出现的沙海蜇可能源于辽东湾,随海流运输至此。海月水母、沙海蜇在渤海发生时间要晚于黄、东海。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分析渤海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变化、暴发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3.
广西龙头山金矿床多期次成矿及金银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龙头山金矿床在沉积岩或岩浆岩中均普遍发育电气石化,不同的岩石均出现电气石化说明电气石是热液作用的产物;电气石化强烈的地段多发现金矿物说明电气石与金矿物的关系密切。硫化物的互相穿插和交代现象,说明矿床是经过多期次热液叠加的结果。金元素分布在硫化物中较脉石多,银元素在硫化物和脉石中没有太大的变化;金银以较均匀的点相间分布,未形成矿物固溶体相;在出现金矿物的地段,金、银的含量明显上升,铁、硫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24.
适用于煤层的新型完井技术——裸眼洞穴完井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煤层气开发中所应用的裸眼洞穴完井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洞穴周围地层的应力分布状态,引出了几个相关的公式,对洞穴完井的应用提出了几个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5.
三种北极微藻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北极微藻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对分离自北极王湾地区的三种微藻-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小球藻(Chlorella sp.)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在不同温度条件下(0℃、4℃和8℃)的生长曲线和抗氧化酶系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藻对温度的适应性因种而异:玛氏骨条藻在4℃具有最快生长速率,最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及最低的丙二醛(MDA)含量;小球藻的最快生长速率及酶活均在8℃时,MDA含量最低值出现在0℃;衣藻生长情况相差不大,MDA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8℃.抗氧化酶系统变化规律也因藻种及温度而异--在0℃与4℃变化时,玛氏骨条藻抗氧化酶系统的三个指标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0℃与8℃变化时,玛氏骨条藻与小球藻的SOD活性的差异显著(P<0.05),其余两个指标差异不显著;衣藻在三个温度下的三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总体而言,三种藻对三个温度的适应性均较好:其MDA的含量均较低,三种藻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机制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6.
极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我国极地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迫切需求出发,提出和设计了构建极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信息平台方案,重点实现对现场监测平台以及监测与研究信息资料的整合共享和科学管理。采用UML进行了系统的需求分析、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最后应用Portal技术实现了平台建设,用实践证明了平台设计方案与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7.
薛娴  郭坚  张芳  宗莉  韩邦帅  黄翠华 《中国沙漠》2007,27(5):725-732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的沙漠化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逆转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87年的12 827.6 km2增加到16 330.7 km2,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7%,而在此后的6 a里,沙漠化状况得以有效逆转,在2006年,沙漠化土地下降到12 977.2 km2,年均逆转面积为559 km2;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以及随之引起的表土干旱化、草场退化、鼠害等;人类活动虽然在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以草定畜、围栏、灭鼠等措施有效控制沙漠化的发展,并使其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128.
一株北极海洋细菌及其蛋白酶的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极海洋环境中筛选分离出一株产胞外碱性蛋白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Ar/ W/ b/ 75°2 5′ N/ 1。该菌能在 7~ 30℃范围内生长 ,并且在 30℃条件下生长良好 ,但不能在 40℃条件下生长。该菌在 0 .5%~ 1 0 % Na Cl的盐浓度范围内能良好生长 ,表现出一定的嗜盐性。葡萄糖、蔗糖及可溶性淀粉等碳源物质可被该菌株利用以供生长之需 ,其中以葡萄糖最佳。氮源物质中 ,蛋白胨是最有利于菌株生长、产酶的有机氮源 ,而 NH4 NO3则是效果最好的无机氮源。对该菌蛋白酶的酶学特性研究表明 :所产胞外蛋白酶占其蛋白酶总量的 75.7%左右 ;蛋白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0℃ ,酶活力在温度不高于 40℃条件下保持稳定 ;该菌蛋白酶具有较宽的 p H活性范围 ,在 p H7~ 1 1均表现出较高酶活力 ,其最适 p H在 8左右  相似文献   
129.
<正>"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简称"雪龙2"号)是由国家发改委专项经费支持、有望实质性提升我国极地海洋科考能力与水平的极地重大能力建设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按"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模式,由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细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雪龙2"号完成建  相似文献   
130.
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5-2006年气象、赤霉病资料,分析赤霉病感病期间各气象要素对赤霉病的诱发程度,定义满足一定诱发条件的日子为赤霉病诱发致病日.根据最优化技术二维寻优的变量轮换原理,计算赤霉病感病期间逐日诱发修正系数、赤霉病诱发致病日的持续时间修正系数,建立促病指数模型,由此判别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及发生的等级.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试报结果与实况相符.应用本研究方法,可动态监测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的等级,由此推测赤霉病可能流行的程度,科学防治赤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