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1.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超急性期脑出血和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1月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5例,平均年龄58岁,发病时间均在6h以内;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2例,平均年龄54岁,发病时间在24h以内。磁共振检查采用GESigna1.5THDMR系统,头颅8通道线圈。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序列扫描,每个病例均加扫SWI序列。结果:25例脑出血病例中20例在T2WI上病灶周边可见到低信号环,显示率为80%。T1WI、T2FLAIR及DWI序列无特征表现提示出血。在SWI上均可见到低信号,显示率为100%,且显示的范围更大、更明显;22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中2例在T1WI内可见到轻微高信号,显示率约为9%。T2WI、T2FLAIR及D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没有特征性表现。SWI序列显示22例梗死区内均可见点片状不均匀低信号,显示率达到100%。结论:SWI序列较常规MRI序列对诊断早期脑卒中的类型和及早检测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更大帮助,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对1209号台风“苏拉”倒槽造成鄂西北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苏拉”台风倒槽、东南风和东风超低空急流、华北冷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台风倒槽建立了来自海上的水汽通道,为特大暴雨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降水强度则与水汽通量散度密切对应。   相似文献   
113.
桂江流域地下水污染途径及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愿  张颖  朱明 《中国岩溶》2015,34(4):387-394
对桂江流域开展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流域内地下水污染源分为“三氮”污染源、重金属污染源、有机污染源三类;“三氮”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养殖和生活三类污水、生活垃圾渗滤液、农业施用氮肥等;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工矿企业;有机污染来自工业、养殖业。污染途径主要有孤峰平原的分散入渗式、孤峰平原的脚洞灌入式、峰丛洼地的消水洞灌入式、溶丘谷地的入渗式和峰丛峰林谷地的天窗灌入式等五类。并对88组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进行多指标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6.5%的水点为“三氮”污染,多以分散入渗进入地下水,其污染形态呈面状分布;15.3%的水点为重金属污染,主要通过峰丛洼地消水洞灌入式补给和溶丘谷地入渗补给两种途径,呈点状分布于污染场地附近;3.49%的水点为有机污染,主要为分散入渗补给途径,污染呈短线状或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14.
球等鞭金藻3011浓缩细胞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斌伦  朱明  张学成 《海洋科学》2005,29(12):43-46
为了探讨球等鞭金藻3011(Isochrysis galbana Parke)浓缩细胞的保存条件,通过研究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长期保存效果来确定最佳的保存温度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0~10℃的低温下长期(2个月以上)保存后,球等鞭金藻3011获得较高的存活率(70%以上),并且在恢复生长时保持较高的比生长率,因此0~10℃是球等鞭金藻3011浓缩细胞长期保存的最佳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5.
为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开发海洋硅藻,研究了醋酸对海洋硅藻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8.0~9.0时,以醋酸调节pH值时海链藻的生长率高于用盐酸调节pH值时的生长率。1次性添加10~100mg/L醋酸都可促进海链藻生长;每日1次添加5~60mg/L的醋酸时,可明显提高海链藻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1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珠江口盆地勘探逐渐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推进, 浅水区钻井揭示地层为正常压力, 但对深水区的油气运移指向和地层压力分布认识不清楚.应用钻井测试资料, 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以及流体运移与构造运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模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珠二坳陷经历了3次幕式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这3次压力的释放与晚始新世珠琼运动二幕、渐新世中期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末东沙运动有关, 其中东沙运动期间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 现在浅水区的常压是由于东沙运动时超压释放后的结果. (2) 钻井测试与模拟结果显示, 现今地层压力在浅水区为常压, 在深水区有弱超压存在.引起地层压力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沉积的岩相和岩性的不同. (3) 油气运移有2个指向, 一个运移指向浅水区域, 另一个指向深水区域.由于浅水区砂岩百分比含量高, 砂体连通性好, 油气聚集比较分散, 比较而言深水区油气在扇体里富集程度较高, 更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17.
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台风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姚道强  朱明  吴涛 《湖北气象》2006,25(1):8-11
2005年第10号台风“珊瑚”8月13日在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后继续朝西北方向移动,其倒槽造成8月14~16日十堰局部地区暴雨或特大暴雨。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西太平洋副高、大陆高压与台风低压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环流形势调整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低空东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是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纽带;本地特殊地形与东南急流结合是十堰市特定区域强降水的重要条件;受台风影响西移的混合性降水回波具有高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118.
利用2005年6月24~25日500、700、850hPa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各层的垂直速度、涡度等相关物理量场和实时卫星云图资料,对6月25日08~20时发生在十堰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所引发的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云图特征与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及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动力场扰动、大量水汽的输送与积累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得以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19.
利用1961~2000年十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对十堰市近40年,尤其是近1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十堰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均呈上升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有所加快,其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增高较快;年平均降水量在70年代中期以后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减少趋势加快,主要是由于春、秋季降水减少较多所致。  相似文献   
120.
地形对过渡带景观格局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定量探讨其作用机理有助于科学解释复杂地域单元的景观格局,从而深入理解其演变过程.文章以位于山地平原过渡带的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采用均值变点法提取地形起伏度,从类型和景观两个尺度探讨地形起伏度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地形起伏度区自然和人为因素与景观格局的定量关系,从而阐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淇河流域地形以小起伏(70~200m)为主,主要位于淇河中上游;其次为平坦(0~30m)及微起伏(30~70m),位于研究区两端及中部林州境内;中起伏(≥200m)占比例较少,位于河南与山西及林州与鹤壁的交界处.(2)随地形起伏度增加,景观类型由人为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过渡,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先增后减,蔓延度和聚集度先减后增.(3)随地形起伏度增加,对景观类型分布具有解释作用的因素逐渐由人为因素占主导转为以自然因素占主导.同时,人为干扰的综合影响逐渐减弱,在平坦区人为干扰使林地和草地分布概率比自然状态下分别减少41.26%和7.74%,而在中起伏区两者的分布概率仅减少1.36%和0.22%.由此可见,山地平原过渡带显著的地形起伏特征带来的水热与人为活动的差异是景观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