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鄢伟  林珍  骆帅兵  钱星 《中国地质》2017,44(3):428-438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中新世的初始发育阶段、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和晚中新世的淹没阶段。古近纪及早中新世的断裂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构造高点,为生物礁的初始发育创造了条件,而中中新世以来基底快速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决定了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中新世时期,而晚中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致使生物礁退积到隆起顶部,从而进入淹没阶段。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很少受后期成岩作用的二次改造,具备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同时,区域烃源岩、疏导体系、盖层及生物礁的分布等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中部隆起西部和东部隆起东部是北康盆地今后生物礁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海西北次海盆新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层序地层分析,揭示了海盆中的沉积对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盆地以对称裂谷形式,发育地堑裂谷层序,沉积以近物源为特征,相变大,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沉积体系的配置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快速沉降和充分的物源供给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晚渐新世海底扩张期,岩石圈破裂,陆缘进一步拉开并开始海底扩张,出现海相沉积,来自陆坡的陆架边缘三角洲越过陆坡进入海盆,在海盆内沉积了一套向海盆中部逐渐减薄的楔状地层,并伴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早-中新世以来热沉降期,随着构造沉降增大,相对海平面总体不断上升,进入深水盆地,形成陆架陆坡体系,大量的碎屑物质以重力流、深水底流等深水作用方式进入海盆;沉降晚期陆架-陆坡物源供应减弱,琼东南中央峡谷成为其主要的物质供应来源通道,在此期间二次海平面下降、回升的综合作用下,海盆内发育了多期以下切水道为特征的低水位域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笔架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A,B,C三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笔架盆地新生代发育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三个发育阶段。受神狐运动的影响,古新世一早渐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断陷阶段,由于受NW-SE地壳应力向拉张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E向或NEE向断裂和彼此相问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了笔架盆地的雏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坳陷阶段,受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的影响,南海北部普遍下沉,盆地沉积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晚中新世-全新世为盆地成熟期-区域沉降阶段,盆地以稳定的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为主。古近系以断陷陆相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为特征,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7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笔架盆地具备一定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5.
林珍  易海  王衍棠 《物探与化探》2008,32(2):111-115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北黄海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较低,浅层多次波尤其是短周期多次波极为发育,中深层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浅层出现强反射屏蔽现象,为此,采取重、磁、震三方面资料相结合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尤其必要。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在对照分析重、磁、震平面和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选取重点剖面线进行重、震联合反演并进行综合解释,提出了重磁解释结果与地震解释结果不吻合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北黄海盆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粤东地区中生代主要发育了7套岩性组合,包括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漳平组、吉岭湾组、高基坪群、官草湖群。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为连续沉积,包括深海相、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中侏罗世均为陆相沉积,包括火山湖泊相、湖泊相及平原洪积相,晚侏罗世为内陆火山盆地相堆积,多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白垩纪为陆相沉积,包括山麓堆积洪积相、河流相、浅水湖泊相及深水湖泊等。中生代主要受燕山运动影响,燕山运动分五幕,燕山运动一幕发生在早、中侏罗世之间,导致海相旋回的结束和陆相堆积的开始。燕山运动二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之间,表现在晚侏罗世火山复陆屑建造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中侏罗世地层上。燕山运动三幕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早白垩之前,是燕山运动主幕,表现在下白垩统不整合覆于高基坪群上。燕山运动四幕发生在早、晚白垩世之间,叶塘组呈不整合覆于早白垩世红层之上。燕山运动五幕发生在晚白垩世红层沉积后,早第三纪前,表现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建造。  相似文献   
17.
尖峰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A、B、C、D、E5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古新世—始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即断陷阶段,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即坳陷阶段,盆地沉积类型由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中中新世末期,盆地相对隆升,部分地区遭受剥蚀。晚中新世—全新世为区域沉降阶段,盆地及其围区以稳定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为主。盆地早期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45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尖峰北盆地具备较好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华南陆区与海域中生代岩相古地理与沉积分布特征之研究,认识到本区中生代构造发育历史经历了三叠纪到早侏罗世由于华北地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挤压,和印支地块沿哀牢山-红河-莺歌海碰撞逢合带向东北方向挤压而使华南地块发生陆内挤压变形,以及东南部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发育历史,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伊佐奈歧(Izangi)板...  相似文献   
19.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林珍 《物探与化探》2003,27(4):263-268
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曾母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中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2处坳陷及3处隆起;北康、曾母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21~2 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异常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三处坳陷及两处隆起;北康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19~22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