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耕地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耕地功能已普遍转型。中国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需求变化与以上国家颇为相似。那么,目前中国耕地功能变化是否也在发生转型?对此,在构建耕地功能变化分析框架与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功能总体上于2006 年开始转型,转型前后耕地功能供需协调与供需错位、供给滞后、形态扭曲并存。在综合考虑以上发达国家经验与中国耕地功能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耕地多功能管理建议。此外,从耕地功能变化研究框架出发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2.
应用Cotton2k模型模拟北疆棉花生长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tton2k模拟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能在生理过程水平上模拟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通过应用棉花生产管理系统(GOSSYM/COMAY)中一种机理性很强的棉花生长模拟模型Cotton2k,对新疆北部地区棉花的生长状况进行模拟。从生育期的模拟结果分析得出除60%吐絮期误差较大外,其他生育期的模拟结果非常好;从形态发育模拟和实测结果比较表明:形态发育在花铃期前基本吻合;各器官干物质重的模拟和实测结果比较表明:除叶重误差较大外,其他的模拟结果较为满意,特别是植株干重的模拟可以作为精准农业水肥诊断的依据;植株中氮浓度的模拟误差较大,其原因分析有二:(1)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每个生育期对不同肥的吸收量值不同,导致模拟值与观测值有差异;(2)在播种前应对试验地的肥力进行测定,使原始含N量的差异排除,会对模拟结果的精度有所提高。各层土壤含水量的模拟结果表明:耕作层0~45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较大,但是45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不同水肥处理方式下的产量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比较,产量模拟的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区域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国内开展区域农业研究最早的研究机构之一,坚持遵循“面向国家需求,以任务带学科”的宗旨,基于农业生产及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充分发挥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优势,完成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的区域农业研究成果,包括全国农业区划初步意见、新疆地区农业区划等,不仅成为区域农业研究的经典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及地方层面农业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持。承载80年的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新时期地理资源所将在现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农业生态水文与气候、典型区粮食生产与安全、耕地利用保护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创新、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基础上,不断拓宽与丰富区域农业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制定实施、引领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的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太地区环境革新战略项目(APEIS) 在中国5种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区(草地: 海北、耕地: 禹城、稻田: 桃源、林地: 千烟洲、荒漠: 阜康) 建立了一个以连续观测能量、水分和碳素通量为中心,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各项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系统,被称之为APEIS-FLUX系统。作者首先对APEIS-FLUX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它可以实时地提供高质量、高精度、长期而连续的通量及生态要素的观测数据。对数据的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的水热碳通量的差异性。其次,利用APEIS-FLUX数据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的MODIS数据产品进行比较验证后发现,除部分产品如地表面温度(MOD11) 等与观测数据较吻合以外,大部分数据产品如土地覆盖(MOD12),叶面积指数(MOD15) 和光合速率与净第一性生产力(MOD17) 等都与观测数据相差深远,有必要对其处理程序和模式进行修正。为此,我们利用APEIS-FLUX的数据作为MOD15和MOD17的生成模型(BIOME-BGC) 的输入数据,并对该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该模式在通过修正后,可以很好地模拟植被的生长过程及其相应的水热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综合考虑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热、CO2输送所涉及的大气、水文、生物等生物物理过程,以Farquhar等提出的叶片尺度光合作用生物化学过程机理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空间尺度扩展,并改进冠层分层方法,建立了均匀农田与大气之间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的多层模式,在模式中运用双叶模型,同时考虑叶片氮素水平垂直差异,对2008年4—5月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旺季农田生态系统中冠层CO2通量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的通量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冠层多层空间,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和开花至乳熟期叶片氮含量随冠层高度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793(R2=0.698)和1.374(R2=0.728),冠层内叶片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用以相对累积叶面积指数为自变量的函数来描述;模型分别计算各层阴、阳叶的光截取、气孔传导、光合作用等,最终计算冠层上方CO2通量,冬小麦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显著(R2=0.78),模拟的CO2通量日变化特征晴天昼间比阴雨天和夜间的效果好;在考虑丛聚影响的叶片非随机分布的密集农田中,阴叶对总初始生产力的贡献率在35.7%左右,对生产力贡献很重要。分层统计显示,作物最终产量的形成主要...  相似文献   
16.
间作系统刈割三叶草对小麦氮素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叶草在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起到为小麦提供氮肥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评价了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刈割三叶草对三叶草固氮以及向小麦转移氮素的影响。利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了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氮素的转移。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三叶草向小麦转移的氮量在34.4–57.5 kg·ha-1之间。与不刈割相比,刈割三叶草增加了土壤中累积的氮素,同时减少了小麦茎叶中氮浓度。将刈割的茎叶覆盖到小麦行间导致小麦茎叶中氮浓度的降低。该研究提供了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氮素从三叶草向小麦转移的量,为该间作系统在华北平原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畦灌过程中,畦田地形或微地形条件对灌溉效果影响很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北平原的大面积推广改变了畦田地表结构状态.本研究提出畦面结构这一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三种畦面结构下的畦灌:平作畦灌(BSI),微垄沟灌(BFI),细沟灌(RI);田间试验和WinSRFR3.1模型相结合评估了不同畦面结构对畦灌水流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畦面结构对畦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WinSRFR3.1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微垄沟灌和细沟灌,平作畦灌、微垄沟灌和细沟灌的水流过程和灌溉效果各不相同.平作畦灌入渗速率最快而微垄沟灌入渗速率最慢;平作畦灌田面水流推进最慢而微垄沟灌田面水流推进最快;这两个过程综合作用导致平作畦灌灌溉效果最差而微垄沟灌灌溉效果最佳.不同畦面结构是灌溉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畦面结构是畦灌系统中影响畦灌效果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Root zone N management can reduce N fertilizer input and avoid nitrate pollution in greenhouse tomato production;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how reduced N affects soil microbes, especially dominant bacteria populations in long-term continuous greenhouse syste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 and straw on the population size of soil total bacteria and two dominant bacteria (Pseudomonas spp. and Bacillus spp.),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6-year greenhouse tomato trial. The treatments were basal fertilizer (10 t ha-1 chicken manure; control), conventional high N treatment [600 kg N ha-1], conventional high N treatment with wheat straw, reduced N treatment [300 kg N ha-1 less than conventional], and reduced N treatment with wheat straw. Six years of reduced mineral N fertilization did not lead to a decrease in fruit yield. Both mineral N fertilizer and straw increased the numbers of soil bacteria (Bacillus spp. and Pseudomonas sp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but the numbers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amount of mineral N fertilizer (high vs reduced). Different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atterns were evidence that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were changed by N treatments and straw application, but little difference in bacterial diversity was detected between high N and reduced N treatm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reduction in N fertilizer input was possible in greenhouse tomato production and was beneficial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9.
MODIS水汽通量估算方法在华北平原农田的适应性验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遥感手段估算区域水汽通量对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颇具意义。但是由于估算模式涉及时空差异很大的地表特征参数很难完全通过遥感数据获得,因此MODIS水汽通量数据产品 (MOD16) 至今尚未问世。本研究以中科院禹城综合实验站2002年4~5月份冬小麦田的涡度相关实测水汽通量为标准,验证MOD16算法所估算的农田水汽通量,结果表明直接使用MOD16算法计算的麦田水汽通量比实测水汽通量平均偏大近20%。对其中的作物三基点温度、空气动力学阻抗计算方法和植被覆盖度进行修正,修正后的MOD16计算结果和实测值非常吻合,1:1曲线斜率为0.9706,相关系数R2为0.8845。这为利用MODIS数据大面积估算农田水汽通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近年来, 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 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 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 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 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 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