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江河口径流与盐度的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和引水船站的盐度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口径流、盐度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长江口径流存在4~8a,2~3a,1.5a,1a,30~60d及20d的及化周期;盐度存在5~10a,2~3a,1.5a,1a,0.5a,40~50d,26~30d,14~15d7~8d及3.5d的变化周期.径流和盐度的谱结构在各水文年基本一致,均以1a周期变化占优势,但盐度谱结构在高频部分较径流的谱结构具有更大的振荡.盐度与流量的5~10a,2~3a,1.5a,1a的周期振动上存在高相关.径流对盐度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频部分.在低频变化中表现为盐度变化滞后于径流变化,在高频带呈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22.
国外河口水文研究的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多年来,随着河口水文要素监测技术的现代化,物理和数学模型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河口水文学的发展。本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外河口水文研究的动向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河口环流、河口锋、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的进展,并对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三种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可为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河口水文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沈焕庭  贺松林 《地理学报》1992,47(5):472-479
本文在以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把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视作一个系统,对它形成的环境背景、时空变化规律、泥沙来源、絮凝作用对悬沙落淤的影响、浮泥的特性与分布、悬沙的富集机制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分析,并指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均发育了庞大的最大浑浊带(TM),但这两条河口的河流性质、几何形态、径潮流动力条件、盐淡水混合类型和泥沙来源等差异极为明显,长江口与瓯江口TM的变化特点是:前者洪盛枯衰,后者枯盛洪衰;所在部位,前者在口门附近,后者在口门之内,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径潮流动力平均带和丰富的泥沙来源是发育长江口、瓯江河口TM的两个基本条件外,河口环流和潮汐不对称分别在长江、瓯江河口的TM形成、发育、维持过程中起了第二位作用。  相似文献   
25.
夏季风场对长江冲淡水扩展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陆架模式,研究长江冲淡扩展的动力机制。数值试验再现了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东北的现象,夏季风场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取决于风速的大小和动向,风速为3m/s的南风,对冲淡水向北扩展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当南风风速达到6m/s时,则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西南风加强了冲淡水向东扩展,但对南北向的扩展影响甚微,东南风抑了冲淡水向东扩散,并使之偏向西北,明确阐明了夏季风场对冲淡水扩展  相似文献   
26.
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换算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口不同时期的海图采用的深度基准面不一样 ,为充分利用诸多历史海图资料 ,需要了解历史海图深度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 (前苏联弗拉基米斯基的低潮面 )的推算方法 ,用Matlab语言实现了对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的人机交互式计算。利用 1977年实测潮位资料计算获得的调和常数 ,计算了长江口 10个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 ,探讨了不同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27.
闽江口的盐、淡水混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盐、淡水混合比的概念研究闽江口的混合状态,并确定了分层、部分混合、高度混合3种类型的分类指标。研究表明,闽江口主要水道的盐、淡水混合以部分混合为主,其次是分层,高度混合出现的机率较少;盐水异重流发育良好,混合状态的变化与潮流速的变化不相一致;盐水入侵时混合比相对较小,后退时相对较大。闽江口是一个径、潮量比值较小的强潮河口,按照一般规律,其盐、淡水混合应该出现高度混合型,但在闽江口的主汊道中发生  相似文献   
28.
中国入海河口分类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各家河口分类基础上,进一步从流域状况、河流情势、海洋情势和人为作用诸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口形态及其冲淤演变的主要因子,得到3个形态分类指标和6个水沙分类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类,得到中国河口的四个基本类型,并首次提出潮径流量比(QF/QR)和潮径流输沙比(SF/SR)两指标作为各类河口的分类判别指标,最后对分类指标作了初步验证,且简述了各类河口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9.
Nanxiaohong and Nangang main south channel are chosen as the typical flood and ebb channels. Hydrodynamics analysis based on field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data is conducted with Gao-Collins model to analyse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Also,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ediment sampled in Sep. 2001 is used as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ediment in Nanxiaohong is from the rive mouth area. The sediment transports upwards with the flood flow which is stronger than the ebb flow, i.e., in the direction of SE-WN. The sediment in main south channel comes from upward. They transport downwards with the ebb flow. which is stronger than the flood flow, i.e., in the direction of WN-SE. The directions, sources and mechanism of sediment transport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observed data on hydrodynamics and sediment.  相似文献   
30.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沈健  沈焕庭 《地理学报》1995,50(5):411-420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运用机理的分析方法,讨论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中各输沙项的作用。结果表明,平均流输沙、斯托克斯漂流效应、潮汐捕集以及垂向不流是净输沙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