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2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频分析方法—基于平滑技术的时频分析方法,并给出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用该方法对地震观测信号进行去噪的具体算法.它以信号的平滑处理为基础,与传统去噪手段相比,具有物理意义清晰且运算简单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时频分析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远距离地震观测信号的信噪比,从而为远距离地震信号的检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32.
总结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其研究方法为:采用软件工程和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数字徐州建设现状,从平台设计、数据组织和平台实现角度总结出一套可行性较高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并指出了未来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以GeoGlobe平台为核心平台搭建数字徐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采用SOA(面向服务的架构)、遵循OGC服务规范对框架数据进行建库及发布,基于此平台的应用系统可以采用丰富的客户端形式进行调用,结合目前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集成了服务发布、管理引擎,构建了数字徐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在现实政务系统、公众系统当中加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33.
宜都至来凤高速公路太平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出特大型干溶洞,溶洞横穿左、右两幅隧道,沿隧道走向长约139m,宽约79m,体积约4.3×105m3,给隧道施工带来极大困难,隧道运营安全亦可能存在较高风险。通过对溶洞区的现场地质调查,分析了溶洞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归纳总结了溶洞发育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溶洞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整体基本稳定,但长期运营条件下整体稳定性安全储备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条件探讨了溶洞演化趋势,分析其对隧道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处治建议。  相似文献   
34.
郑勇  王亚军  孔屏 《地质科学》2009,44(3):1036-1051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攀枝花地区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及其下伏河流相砾石比较发育。湖相沉积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Al2O3/SiO2比值,显示其载体沉积物具有较高成熟度,表明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主元素、稀土(REE)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揭示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物源形成于典型的大陆岛弧构造背景,主要来自松潘-甘孜造山带义敦岛弧花岗岩区。Eu/La?Yb/La判别图与Zr/Y比值进一步证实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分别来自于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上游,说明昔格达古湖形成时金沙江上游已被袭夺。昔格达组下伏河流相砾石REE、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说明其是由雅砻江经扬子板块边缘花岗岩区携载而来。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与其下伏河流相砾石的不同物源特征表明伴随着昔格达古湖的形成,金沙江河流经历了演化史上的巨变。  相似文献   
35.
树木年轮记录的祁连山东段公元1895年来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祁连山东段吐鲁沟的油松树轮宽度序列,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重建了公元1895年来 1~8月平均气温,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52.6%(R2adj=48.7%,F=13.589, p<0.001)。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20年来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20世纪 40~70年代3个明显的升降温过程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升温过程。重建序列与研究区以西的祁连山中段、天山西段、阿尔泰山中段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 重建序列显示的 1923~1929年的高温时段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大范围的干旱事件一致,而且与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的变化遥相呼应,说明祁连山东段的树轮资料不仅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信号,而且对于全球变化响应敏感。  相似文献   
36.
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下材料的非线性特征,结合粘塑性应力空间内破坏准则被有限超越期间的稳定时间步长,对随机数学覆盖下粘塑性数值算法的逻辑实现过程进行推导,在直接偏微分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及平面应变条件下粘塑性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的本构关系式,进而提出了基于全量理论的粘塑性非线性随机有限元列式,并以堤防填筑工程为例,分析研究了土质堤坝分阶段逐步填筑过程中的随机演化机理及堤坝结构的可靠度安全性,实现了堤防填筑工程的全程随机模拟。  相似文献   
37.
河北省平山县大柳树村崩塌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塌与落石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传统的治理方法多以圬工结构和钢木结构为主,这些方法存在着材料用量大、施工强度大、破坏当地原始生态环境、缺乏可靠的设计技术保障等缺点。为克服传统治理方法的缺点,本文综合考虑平山县大柳树村崩塌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并详细分析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后,进行设计方案比选,采用SNS柔性防护网系统对其进行治理。作者通过现场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确定基本计算参数和建立计算模型,计算了崩塌落石的运动能量及弹跳高度。根据计算结果,选用5m高RX-050型被动防护网,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河西绿洲区春小麦蒸腾蒸散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张掖绿洲区利用浮力称重式蒸散仪对春小麦蒸散量进行了测定,对蒸散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田的日蒸散量在白天12:00~16:00达到最大,夜间20:00~08:00最小甚至呈负值。灌溉前后蒸腾强度出现峰值的时间有所变化。但灌溉以后,蒸腾与蒸散量均呈增大趋势。日蒸散量随着净辐射的增加而加大。在小麦不同的生育阶段,蒸散量有所不同,小麦拔节以前较小,拔节以后开始增大,灌浆期达到最大,接近成熟时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9.
杨阳  宁超  王亚军 《海洋与湖沼》2023,54(2):550-558
胰岛素(Insulin, Ins)作为动物体内最保守的小分子蛋白,是调控血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重要激素,同时也对卵生动物的卵黄合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鱼类中研究相对较少。为探讨银鲳胰岛素对卵黄合成的影响,从转录组数据中获得了银鲳3个胰岛素insulin(ins)、insulin-like(ins-like)和insulin-2(ins-2)基因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银鲳3个胰岛素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胰岛素基因的典型特征,包含NH-2端分泌的信号肽和由B链、C链和A链组成的IIGF。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哺乳类ins单独为一簇,鱼类ins和ins-2成一簇及鱼类ins-like单独成一簇。组织表达特征分析表明,银鲳胰岛素家族3个基因ins、ins-2和ins-like在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但是不同组织的3个基因表达水平不相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银鲳肝脏和卵巢组织中3个胰岛素基因和3个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tg)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银鲳ins和vtg基因在肝脏和卵巢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从Ⅱ期至Ⅳ期肝脏和卵巢中逐渐升高,并在Ⅳ期达到最高值,从Ⅳ期至...  相似文献   
40.
砾石长期覆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砾石覆盖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温、压碱和保持地力作用。研究砾石覆盖农田系统中的土壤呼吸,有助于了解地面覆盖条件对CO2通量的影响和土壤健康状况。利用LI6400土壤呼吸系统对甘肃皋兰长期砾石覆盖农田(12年)不同覆盖厚度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原位监测,并对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的日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一致,呈单峰型,砾石覆盖后土壤呼吸峰值出现在16:00—17:00,明显滞后于裸地出现的峰值时间(14:00—15:00),且峰值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减小;(2)土壤表层(0~10 cm)温度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幂函数关系(P<0.01),砾石覆盖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覆盖后两次监测中Q10为1.78~2.87(2017年)和1.70~1.96(2018年);(3)砾石覆盖后提高了夜间土壤呼吸,导致土壤呼吸的日累积碳排放量显著提高,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覆盖处理中厚度为11 cm最小的碳排放量两次测量分别为2.00 g·m-2和0.90 g·m-2,比裸地分别增加了15%和18%;(4)土壤特征因子中,土壤水分、pH与土壤呼吸累积碳排放量呈正相关,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电导率与土壤呼吸累积碳排放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