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布模式在整体上从1723年开始从随机分布越来越趋于显著的集聚分布。从不同年份的Ripley’s K函数看出,局部上1635—1723年一直处于集聚与离散不均衡的情况,所有距离段内从1795年呈现出显著集聚分布模式。② 1635—1840年,聚落点的几何中心呈现出西南-东北-西北的演变轨迹。核密度分析表明,聚落点在1635年是南部离散分布,1723—1840年南部密度最高。1840—1912年中部出现大量聚落,分布格局变为中部密度最高,1947年至今,西南部和中部都有大量的增长,北部也有一定增长,分布格局变为中部与西南部河流流域最密集。③ 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变是人地关系规律、宏观与微观的人文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中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居住,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格局。聚落的增长速度及空间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人口迁入规模关系密切,土地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迁徙等因素是主要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62.
198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地区学术讨论会在印度海德拉巴召开。来自世界28个国家的280人参加了会议,我国派出21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会议在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开幕式上由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学国际联合会主席D·Lal教授主持并致词,他认为地震学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又基本的科学领域和先进技术领域的  相似文献   
163.
许艳华  何登发 《地质科学》1958,55(3):939-961
随着被动大陆边缘勘探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更好的概括全球共轭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特征,本文试图在广泛调研全球具有代表性的12对大陆边缘的基础上,从大地构造背景、裂解时限、空间变化3个方面,系统总结12对共轭被动大陆边缘,进而得到4种基本类型:伊比利亚—纽芬兰型、加蓬—巴西南部型、新斯科舍—摩洛哥型、几内亚湾—巴西东北部型。伊比利亚—纽芬兰型是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类型,具有板缘造山带型、窄边缘型、长裂谷期型特征,地壳厚度及沉积物厚度小。结构呈明显分段性特征,裂谷时间充足,地幔剥露并发生蛇纹石化。加蓬—巴西南部型以板缘造山带型为主,具有窄边缘型、中裂谷期型特征,沉积厚度大,盆地发育大型高角度正断层控制沉积,并发育丰富的盐构造,边缘与古缝合带不重合。新斯科舍—摩洛哥型以板缘造山带型为主,具有宽边缘型、中裂谷期型特征,具有不对称裂解模式和洋盆生长模式,地壳结构和沉积物在共轭边缘呈现明显不对称性;发育反转构造,生长断层,走滑断层等多种类型构造。几内亚湾—巴西东北部型以板缘非造山带型为主,具有窄边缘型、短裂谷期型特征,发育多个转换边缘盆地,受张剪性的深大断层控制,地壳厚度及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很大,具有裂谷—剪切边缘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64.
在美国西部研究铀在煤中及含碳物质中的产状和层位时,分析了采自各种第三纪火山岩层中的几千个水样及下复沉积岩中很多水样中的铀。已经证明,这些分析在圈定铀矿化地段时是一种有效的标志。多半根据水中的铀含量,过去并不认为是产铀的远景地区变成为可进行地面和空中辐射测量的地区,于是,于是发现了有开采价值的铀矿床。绝大多数的地下水含铀少于十亿分之二(10~(-9))。但是,来自火山的和凝灰质沉积岩的原地岩块中的渗出水与泉水,以及已知铀矿床地区的水含铀则高达10-250·10~(-9)。根据这些分析,圈定了放射性水文异常高的地区,它们反映了隐伏矿体的现代溶滤作用,从而有助于评价各种火山岩中存在含铀层的相对可能性。落矶山和大平原地区的晚白垩纪至上新世的火山岩已经过详细检查,并采集了从这些岩石中流出来的供化学分析的水样。虽然,第三纪的很多火山岩含有一定量的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岩层都能形成地下水中相同数量的有价值的铀。渐新世和中新世的岩层不论它们的地理位置如何,源自它们的地下水显著地含有极高量的铀。本文中所讨论的问题首先考虑的是转入地下水中的铀,其次是转入地表水中的铀。文中还简要地探讨了研究了解较清楚而分布较广的第三纪火山岩层中水的微量金属含量(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蒸干水样所获得的残渣)。讨论了铀矿床或火山岩对水中铀含量作区域性变化的影响问题,并在地质图上作了标志。  相似文献   
165.
地震勘探技术以其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在煤田勘探中被广泛的应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德日存呼都格矿区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在解释煤层、构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煤矿的开采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为煤炭勘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6.
丽江7级地震震区的汞量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培耀  杨继登 《地震研究》1999,22(2):153-158
本主要根据测汞技术在震区配合地震地质、烈度区划等项工作,目的是探测盆地内的隐伏断层。汞含量在断层上方有明显的高值异常,这已为许多基础实验所证实,在地震领域已有运用。我们这次在丽江盆地共设了六条测汞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在高烈度异常点、地裂地段、抛石块地段,汞的测值均高于背景值,达异常指标。汞的高异常往往是断层止方,从而证实发震断层在盆地内通过,而这条断层又与玉龙山前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