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7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红河活动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反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走滑的活动断裂带,它控制着南海西北部的构造活动,也控制着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根据南海西北部中穿过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和历史资料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3个阶段:自50MaB.P.开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旋错动和在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的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莺歌海盆地的雏形;24MaB.P.之后在左旋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反转构造;5MaB.P.之后发生了右旋错动,盆地内快速沉降,发育巨厚沉积层。根据盆地内最老和最新的沉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推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旋位错约200km。该断裂带发展到现代,其活动性大为减弱,曾发生10次小于5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2.
南海南部活动断裂与灾害性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浅层地震剖面资料,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南海南部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还对该区的灾害性地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3.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0年以来在南海北部和台湾海峡所取得的地球物理高校资料并参考其他单位的研究成果,对华南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断裂划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其中以东段的活动性最强,西段次之,中段最弱。  相似文献   
104.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断裂带的活动性关系到深圳发展的前景,从构造地质学、遥感图像、地震学、地貌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深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深圳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断裂带地层剖面和断层物质研究发现,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活动迹象;地震活动方面,断裂带所在区域地震活动以微震为主,且震源分布与断裂带产状一致,反映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根据地应力监测资料,最大主应力量值小且应力方向北西向,与断裂近乎垂直,不利于断裂活动。综合各方面因素,认为深圳断裂带晚更新世至今活动已经明显减弱;现代微震活动是其构造能量缓慢释放的表现,现今深圳断裂带构造稳定,不会发生较大规模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5.
南沙群岛工程地质环境分区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沙群岛海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繁。随着对该海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其它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调查和研究其工程地质环境与质量评价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水动力环境要素将南沙海区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5个区:南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沙海槽区、礼乐滩微陆块区、珊瑚礁隆起区,并深入分析了各分区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06.
水系的分形特征与红河断裂带活动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错水系的研究。发现断错水系的分维值变化可以反映当地新构造活动的的变化趋势,中段水系的分维值总体上高于南段,南段内部分维值有一定的变化,反映出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由中段尾部向两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漠阳江入海口东侧海岸侵蚀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漠阳江入海口东侧海岸的侵蚀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在2年的调查时间内对监测岸段的海岸线位置及海滩地形开展了5次重复测量。各次测量结果的对比表明,漠阳江入海口东侧海岸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岸线平均后退速率达15m.a 1;海滩地形剖面的动态变化则显示海岸侵蚀和淤积情况随季节而改变,在2008年台风"黑格比"登陆后,研究区岸线大幅后退,岸滩地形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对研究区海岸侵蚀特点的分析,认为砂质海岸的脆弱性和水动力作用是该区海岸侵蚀的基本条件,风暴潮是造成该区海岸严重侵蚀的重要因素;另外,人类活动也加剧了研究区的海岸侵蚀。  相似文献   
108.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相似文献   
109.
地震作用对南海南沙群岛渚碧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珊瑚礁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国南海海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珊瑚礁是造礁石珊瑚群体死亡后其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土体,是一种特殊的海洋岩土介质。晚渐新世后,生长在碳酸盐台地上的珊瑚礁进入繁盛期,礁体内部可划分为5至6个主要的沉积相。同时,珊瑚礁已被认为是近代地震发生时间的记录器。文章结合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体工程地质分带和岩体结构特征,设计了岛礁模型,研究地震对珊瑚礁的影响。在研究中,通过利用岩土工程的模拟仿真软件GeoStudio,使用Newmark滑块分析法,模拟了6种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珊瑚礁体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采用极限平衡条分法计算了安全系数,并测算出可能的危险滑移面位置及滑移规模。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地震作用对珊瑚礁的影响有:(1)珊瑚礁在自重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地震发生后,安全系数小于1(FS<1)可能导致斜坡失稳并发生滑塌;(3)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安全系数是降低的,且经一段时间后,安全系数围绕某特定值波动;(4)在地震作用下,作为珊瑚礁体浅层新发育的部分,更小的滑坡部位会更易发生坍塌。综上,利用岩土工程的方法对海洋中珊瑚礁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能够为今后岛礁工程设计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