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美丽的南方     
正横亘于中国南部的五岭山脉,是一列高耸云天、延绵千里的大自然屏障。在五岭山脉的南面,是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这里气候温润,雨水充沛,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早在4 000多年前,相隔遥远的北方人就听说了这片物产丰饶、繁花似锦的土地,而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北方人,是一个叫虞舜的部落联盟首领。虞舜是接受尧帝的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帝是一个英明贤达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黄河流域的九大部落止息纷争、和睦相处,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尧帝在位70年的时候,决定把帝位禅让给出身贫苦而  相似文献   
82.
明代以前,北方汉人来到广西的时候,大多带着铁与火的印记.汉代伏波将军的"马留人",宋代"面涅"将军狄青的北方骑兵,明代卫所里的戍守将士,都是带着铁与火的红色印记而来. 在郁江乌蛮滩的岸边,有一座规模不算大、也算不上雄伟的寺庙.但乌黑斑驳的墙体,踩磨得光滑铮亮的青石板,瓦缝间随风抖动的小草,却默然无声地告诉人们:这座小小的寺庙,已经历了很久远的沧桑岁月.  相似文献   
83.
灵渠之水     
正湘江、漓江是两条奇妙的河流,虽然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境内,但流向却完全相反——湘江北去,漓水南流。湘江发源于海阳山,因此,它的上游就叫海阳江。海阳江顺着山谷,一路欢快地向北流去,到了一个叫分水塘的地方,突然被一座"人"字型的水坝挡住去路。河水被犁铧般的水坝尖顶分  相似文献   
84.
正确估计区间面平均降水情况及产流时间,一直是困扰气象水文界的难题。河池境内及周边区域大型水电站密布,通过对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及径流入库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对及时掌握河池境内库区暴雨的时空分布及致洪特点,对提高电站调峰作用,正确控制下泄流量,不单对电站调节用水有重大作用,对防御下游洪涝发生也有积极意义。分析表明,暴雨时空分布越集中,越有利于区间洪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85.
长期以来三门湾进行了大量围填海工程,其累积影响与单个工程影响的简单叠加有显著区别。本文立足区域规划,采用幕景分析法,基于Delft3D二维模型研究石浦港潮流流速、瞬时流量对三门湾围填海工程的阶段性累积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石浦港纳潮量的累积响应。结果显示,随着围填海面积的累加,石浦港大部分水域全潮平均流速降低,其变幅分布与距围填海工程远近未显示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主水道横断面瞬时流量峰值降低,涨、落急时刻流量不等现象削弱;石浦港平均纳潮量2004-2009年增加3.16%,2009-2020年增加0.23%,三门湾总纳潮量2004-2009年减少0.46%,2009-2020年减少5.72%,三门湾湾口流量分配优势减弱;围填海区位不同,石浦港纳潮量响应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6.
基于广西罗城气象站1958—2011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a-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罗城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变化、突变分析以及周期性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日照的气象、非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罗城年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31.98h/10a,变化幅度较大,峰值和谷值相差786.4h;日照时数还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变化较明显,秋、冬季次之;年日照时数在1991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54a日照时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a、15a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同时,罗城全年、四季的日照时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7.
水下碎屑流沉积是近年来在深水环境(深海或深湖)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沉积类型,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水下沉积物的块体搬运过程的公认鉴别标志。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央地区几个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首次在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中发现了一种“泥包砾”结构,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这种“泥包砾”结构主要与三角洲前缘特殊的“碎屑流”成因机理与发育过程有关,其形成过程自始自终表现出含有它的沉积物是作为块体状态(宾汉塑性体)被搬运的,自始自终表现出其在搬运过程中是被介质的强度所支撑的,据此认为“泥包砾”结构是确定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为碎屑流成因的最有意义的标志性证据,并由此建立了延长组深水砂岩从开始启动到搬运、再到沉积的过程与模式。同时,本文认为“泥包砾”也为深海沉积中块体搬运作用与搬运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关键性判识标志,对于当前全球深水(包括深海与深湖)油气勘探以及目前国际地学界广泛开展的大陆边缘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8.
采用改良的Sharpless氧化条件,以氢过氧化枯烯为氧化剂,成功地对二硫醚1进行了不对称氧化得到单亚砜6,其光学纯度为100%,产率为60%。用臭氧将单亚砜6进一步氧化,以36%的产率和100%ee得到C2对称二亚砜7,从而建立了合成C2-对称二亚砜7手性辅助试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9.
顺-2-丁稀-1,4-二醇的1,4-二羟基被邻二苯甲基保护形成环烯2、然后氧化生成σ-对称十员氧杂环-1,2-二醇3,将3转化为单三甲基硅醚4后,在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TMSOTf)的催化下,与C2-对称二亚砜手性辅助试剂1进行缩酮化反应得到光学活性缩酮5,随后的碱催化缩酮开裂反应非对映选择性大于99%。最后,水解去掉手性辅助试剂,以良好的产率和95%ee的光学纯度得到光学活性醇7。  相似文献   
90.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与欧美地区植物群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古生代同处于赤道或低纬度地带的中国大陆植物群与欧美地区同期植物群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泥盆世-早石炭世维宪期,中国大陆以石松类的大量繁育和高度分异为显著特色,而同期的欧美地区植物群以古蕨类和前裸子植物为其主体;纳缪尔期-二叠纪,大量东亚型鳞木类植物及许多地方性植物属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现,使它和欧美植物群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