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与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s the largest stable and semi-stable sand desert in China, yet few data exist o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se diverse desert landscapes. The sand dunes of the survey area are mainly of the longi- tudinal form from north to south, but checkerboard-shaped and honeycomb-shaped forms are also present, with the height of 10-50 m. We measured vegetation and soil data on north-south transects and compared them with vegetation and soil data on east-west transect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varying trend and strength of the species diversity, dominance and cover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irections across the landscap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sults of CCA ordination show that the microhabita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M), soil salts (TS), sorting index ( σ ), topsoil water-content (SM) and pH rela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observed as differences in species assemblage from salt-intolerant ephemerals, micro-subshrubs and subshrubs to salt-tolerant shrubs and micro-arbors. The terrain (alt.) and soil texture (the contents of Mz and Ф 1) affec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many species. However, thi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s not so marked on transects running longitudinally with the landscape,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dunes. The species of the desert vegetation have formed three assemblages under the action of habitat gradients, relating to three sections running transversely across the landscape, at right angles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une crests. In the mid-east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the topography is higher, with sand-lands or dune-slopes with coarse particles. Here the dominant vegetation comprises shrubs and subshrubs of Seriphidium santofium and Ephedra distachya, with large numbers of ephemeral and ephemeroid plants of Senecio subdentatus, and Carex physodes in spring and summer. On the soil of the dune-slopes in the mid-west of the study area, with coarse partic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 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 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 (1107 个居民点) 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 (4083 个居民点) 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 (679 个居民点) 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 (2854 个居民点) 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 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结合生长季对准噶尔盆地新垦绿洲外围人工防护林(杨树林)和天然荒漠(柽柳+芦苇群落、梭梭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及主要环境因子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性和土壤呼吸对温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速率随温度逐渐升高,杨树林、柽柳+芦苇群落和梭梭群落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8:00,12:00和14:00,最低值皆出现在早晨8:00.5~10月,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增加而又降低的趋势,主要与近地面气温的变化一致,在6~7月达到最大值,8月下降.生长季,平均土壤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幅度按大小顺序排序为:杨树林>柽柳+芦苇群落>梭梭群落,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均很显著.杨树林土壤呼吸速率与近地表气温、土壤10 cm温度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柽柳+芦苇群落和梭梭群落与近地面气温、地表温度间的线性相关显著(P<0.01).基于近地面气温,计算得出Q10值分别为1.48,1.59,1.63.3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综合)与0~5,5~15和0~15 cm的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0~5 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呈显著的二项式函数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土地利用干扰对黑河中游湿地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湿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的干扰活动密切相关。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6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DI)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等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人类土地利用干扰对黑河中游湿地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人工湿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湿地景观的异质性、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斑块之间的聚集度下降;总体上研究区各类湿地的LDI指数呈上升趋势,湿地的人为干扰程度增强,2001年后湖泊湿地的人为干扰程度最强。在人为干扰下湿地多转化为林地、草地、居工矿用地及耕地。人为干扰对湿地的影响因湿地类型而异。因此,科学评价不同类型湿地的人为干扰状况,对不同类型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利用1973年MSS、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崩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未利用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小,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和均匀.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产业结构因素和政策因素及人类干扰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和积雪普遍退缩,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尤为突出。以博格达峰地区为例,利用1990—2016年Landsat 5与Landsat 8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归一化冰雪指数(NDSII)、归一化主成分雪指数(NDPCSI)和缨帽转换湿度指数(WET)在博格达峰地区监测冰川和积雪的能力,同时结合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数据和研究区地形数据,探讨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与区域地形、气候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WET相对于NDSIINDSINDPCSI精度值更高,可以替代NDSINDSII监测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2) 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呈持续退缩的趋势。1990—2016年,冰川和积雪面积减少率约20.07%,且年退缩率不断增加。(3) 高程、坡度和坡向对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的影响较显著,山地阴影对其影响较弱,气温的升高是冰雪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973年MSS遥感影像、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5.72×104hm2、17.33×104hm2和0.51×104hm2,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9.10×104hm2、8.63×104hm2和5.84×104hm2。在1973~1983年、1983~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4个时段中土地利用变化呈"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引起了干流区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改变、天然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开路式自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了准噶尔盆地荒漠梭梭群落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排放速率出现在13:00—15:00时,最小排放速率在8:0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日变幅最大值为0.90 μmol·m-2·s-1、最小值为0.24 μmol·m-2·s-1、平均速率是(0.548±0.076)μmol·m-2·s-1;土壤呼吸作用在生长季中的动态呈单峰曲线,顺序为6月>7月>8月>9月>5月>10月。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10 cm、15 cm、20 cm、25 cm、30 cm、35 cm、40 cm、50 cm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间的线性关系为Y=0.017X+0.033,(R2=0.566, P<0.001),并得出Q10值为1.65。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结合生长季对准噶尔盆地新垦绿洲外围人工防护林(杨树林)和天然荒漠(柽柳+芦苇群落、梭梭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及主要环境因子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性和土壤呼吸对温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速率随温度逐渐升高,杨树林、柽柳+芦苇群落和梭梭群落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800,1200和1400,最低值皆出现在早晨800.5~10月,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增加而又降低的趋势,主要与近地面气温的变化一致,在6~7月达到最大值,8月下降.生长季,平均土壤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幅度按大小顺序排序为杨树林>柽柳+芦苇群落>梭梭群落,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均很显著.杨树林土壤呼吸速率与近地表气温、土壤10 cm温度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柽柳+芦苇群落和梭梭群落与近地面气温、地表温度间的线性相关显著(P<0.01).基于近地面气温,计算得出Q10值分别为1.48,1.59,1.63.3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综合)与0~5,5~15和0~15 cm的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0~5 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呈显著的二项式函数关系(P<0.01).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变量理论,在GPS和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和Kriging空间插值,以岳普湖绿洲为例,定量分析塔里木河源流区绿洲不同层次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0~30cm、30~60cm和60~100cm土壤盐分半方差函数的理论分布模型属于指数模型,100~200cm属于球状模型。不同土层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由表层至深层,土壤盐分的自相关范围逐渐增大。土壤盐分的空间格局分析表明,在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强烈、靠近河渠水源和地势较为低洼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表层盐分含量最高,向深层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