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对河南刘楼重晶石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地质条件均作了阐明,并对矿床成因作了简要分析。通过综合研究,笔者认为该区重晶石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脉状矿床,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中统张夏组碳酸盐地层中,矿体形态、规模及品位变化均受构造断裂带的控制。最后提出了在类似矿区寻找重晶石矿(体)的一些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22.
西藏谢通门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雄村铜金矿集区由Ⅰ,Ⅱ,Ⅲ号3个铜金矿体组成。针对雄村铜金矿区Ⅱ号矿体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Ⅱ号矿体中7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范围非常一致,其变化范围为169.5Ma±2.6Ma~173.6Ma±2.5Ma,结合等时线年龄[181Ma±19Ma(MSWD=4.6)]和平均模式年龄[172.6Ma±2.1Ma(MSWD=3.4)]认为最有可能的形成年龄应为172.6Ma±2.1Ma,该年龄代表雄村Ⅱ号矿体的成矿年龄,说明矿床形成于中侏罗世,属燕山早期的成矿作用。根据辉钼矿中Re的含量推测,雄村Ⅱ号矿体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具有幔源的特点,其成矿时代与Ⅰ号矿体(161.5Ma±2.7Ma)相近,形成的构造背景亦与Ⅰ号矿体相似,即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的岛弧环境。综合整个冈底斯带的成矿年龄可分为3个部分:161Ma~173Ma,40Ma~51Ma和12Ma~21Ma,分别对应于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的成矿作用、印度-亚洲板块主碰撞汇聚阶段和后碰撞伸展阶段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D-INSAR技术在大范围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大面积自然山区进行高精度的滑坡灾害监测一直是我国及其它地质灾害频发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D-INSAR技术是近年来微波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理论上可以以厘米甚至更高的精度对连续大面积的微小地面活动进行监测,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滑坡灾害监测技术。为此以应用D-INSAR技术对大范围的自然滑坡进行监测和预警为目的,详细地推导了D-INSAR技术监测形变的原理公式并介绍了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在全面回顾该技术在国内外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和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优势及问题点,并结合最新技术进展提出了解决方案,认为应该综合利用先进地球探测及数字处理技术与D-INSAR技术相结合来克服D-INSAR技术中的问题点。具体介绍了永久散射体(PS)技术、小基线子集(SBAS)技术、GPS技术及基于地面的LISA技术等,并对这几种技术与D-INSAR技术的结合进行了探讨,使其达到对滑坡更有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6.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区内成矿作用与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有关,现已勘查评价了一个大型还原性斑岩铜金矿床(I号矿体)和一个大型氧化性斑岩型铜金矿床(Ⅱ号矿体)。为了查明引起I、Ⅱ号矿体成矿特征差异的原因和含矿斑岩的区别标志,本文选取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和非含矿斑岩中磷灰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套斑岩磷灰石单矿物的挑选、阴极发光照相(CL)和电子探针分析(EMPA),提出了磷灰石中Cl含量受控于共存硅酸盐熔体组分,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比非含矿斑岩具有更高的Cl/F(分别为0.76、0.26、0.07),高的Cl含量对促进Cu、Au的溶解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的新认识;含矿斑岩磷灰石高Cl低S指示金属元素Cu、Au可能以Cl的络合物为主进行迁移([CuCl_2]~–、[CuCl]~0、[AuCl_2]~–);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氧逸度低于非含矿斑岩,含矿斑岩较低的氧逸度可能指示成矿过程可能发生了结晶硫化物相的预富集;雄村矿集区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磷灰石与非含矿斑岩相比具有更高的Mn、Ca、Cl含量,更低的Si、S、F含量,可以作为含矿斑岩的判别标志,对指导区域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突破有重要义。  相似文献   
127.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 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 龄为(190.37±0.87) Ma (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2 (75.20%~75.97%)、Na2O (3.39%~4.12%)、 Na2O/K2O 值(1.40~2.00) 和低MgO (0.32%~0.38%) 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 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 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 和K) 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 和Ti) 和重稀土 (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 35.26) 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 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 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相似文献   
128.
序言大家知道,日本的铀矿床情况在近两三年内有了很大变化。假如与1954年按照原子能预算国家开始进行调查时比较,情况新然可观。这就是,不但陆续发现40余个当时完全不知其存在的含铀热液矿床-主要是矿脉型矿床,而且还在当时没有预料到的第三系地层中发现了10个以上的含铀层赋存地区(如图1所示)。对于前者之矿脉型矿床,虽然在矿床地质学上发现一些有趣现象,并获得了一  相似文献   
129.
利用冬季500毫巴层的资料,考查了频率范围内超长波的谱密度。结果表明,纬向波数K=1~3的谱密度近似地与频率的负二次幂成正比。根据这个结果,作为一种稳定随机过程考查了超长波振幅的逐日变化。为了说明超长波和斜压波两者间不同的特征,也考查了纬向波数K=6的谱密度。就斜压波(K=6)来说,谱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短周期时段上。  相似文献   
130.
天气与产量     
由于要求预告与天气预报有关的作物产量,在天气和产量的关系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典型的分析方法是产量与单一气象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关。大后美保(1945年)在这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拟出一个表明产量由几个变量影响的方程式:这里γF是产量指数,σ(x_i)是气象因子(x_i)的标准差,f(x_i)是产量和气象因子x_i之间的回归方程。他把γF称做“气象生产率”或“天气生产指牧”。使用这个方法,日本每个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