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水沙组合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水沙二维向量组合的频率统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输沙流量的计算方法。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巴彦高勒站1954-2006年日水沙资料及汛后平滩流量资料,采用上述有效输沙流量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各年有效输沙流量及相应含沙量组合,进而分析了平滩流量与有效输沙流量及有效来沙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巴彦高勒站平滩流量调整分别受到包括当年在内的前期12年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为腐熟原料,利用EM-W菌剂,研究料水比和碳氮比(C/N)对浒苔腐熟的影响。将腐熟完全的浒苔配制成浒苔生物肥,研究其对青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腐熟的最佳条件为料水比为1∶2.0、C/N为30∶1。此条件下,浒苔腐熟最高温度到64℃,45℃以上温度维持4~5d,具有升温迅速、温度高、周期短、组织降解彻底、无明显臭味的特点。在种植青菜过程中,施用5t/hm2的浒苔生物肥,相比对照处理组,青菜的鲜重、还原糖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14.4%、25.0%和20.3%,显著增加了青菜的产量、提高了青菜的品质。浒苔肥的利用可减少无机化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环境,达到减轻土壤环境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Ciliat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planktonic food webs,b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oceanic water masses is limited.We report pelagic ciliat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seas: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the Bering Sea and the Arctic Ocean.Planktonic ciliate abundance had"bimodal-peak","surface-peak"and"DCM(deep chlorophyll a maximum layer)-peak"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the Bering Sea and the Arctic Ocean,respectively.The abundance proportion of tintinnid to total ciliate in the Bering Sea(42.6%)was higher than both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7.8%)and the Arctic Ocean(2.0%).The abundance proportion of small aloricate ciliates(10–20μm size-fraction)in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 was highest in these three seas.The Arctic Ocean had higher abundance proportion of tintinnids in larger LOD(lorica oral diameter)size-class.Proportion of redundant species increased from the Arctic Ocean to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Our result provided useful data to further understand ecology roles of planktonic ciliates in different marine habitats.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冬季和马里亚纳M2海山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海山区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0属219种,其中硅藻门30属106种,甲藻门17属112种,蓝藻门1属2种,金藻门2属3种。两个航次研究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以链状硅藻如根管藻(Rhizosolenia)、半管藻(Hemiaulus)和角毛藻(Chaetoceros)等属的种类为主,此外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以及部分角藻(Ceratium)物种优势度也比较明显。Y3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60~16.61 cells/L,平均值为5.02 cells/L; M2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36~10.20 cells/L,平均值为4.12cells/L。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趋势均受硅藻影响较大,甲藻细胞丰度相对较低。在属的水平上,角毛藻、根管藻、角藻和半管藻等属的细胞丰度对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的贡献较大。多样性指数方面, Y3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shannon-wiener index)介于3.95~4.69,平均值为4.30; M2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介于3.23~4.46,平均值为3.83。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站位间的变化不明显。目前,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亟需后续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概述潟湖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围绕黄河河口莱州湾人工潟湖工程的布局方案进行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莱州湾人工潟湖属于半封闭型海岸潟湖,涉及海岸线长度约35km,海域面积470km2,主要由入海水沙通道、人工沙坝、潮汐通道三大工程体系组成。分析指出:人工潟湖将具有优化黄河入海水沙分配格局、减轻河口防洪防凌防潮压力、改善和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发展水产养殖、丰富旅游资源等多项功能。本文从施工技术、维护技术两个方面论证分析了人工潟湖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兴建人工潟湖需要解决的诸多关键技术问题,如入海水沙通道的设计标准、补水分洪时机和规模、潮汐通道的设置及其纳潮数量、潟湖形成后泥沙输移与沉积及其容沙能力、对周围海域环境及其滨海生物的影响效应等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81年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发生改变,洛氏角毛藻、密联角毛藻、波状石鼓藻、叉角藻与梭角藻等成为近5年来新的优势种。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数...  相似文献   
17.
沈逸  吴保生  王彦君  覃超  郑珊 《地理学报》2023,(11):2735-2749
1999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其时空变化过程复杂。基于滞后响应模型单步模式推导得到了黄河下游累计冲淤量的计算公式,2000—2020年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达0.99。当前,黄河下游处于持续冲刷之中,冲刷速度逐渐变慢,当前时段的平衡值与计算值的差异减小,河床冲刷正在逐渐趋向于平衡。基于悬移质泥沙不平衡输沙方程得到了黄河下游主槽单位河长累计冲刷量空间分布的计算公式,2003—2015年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在0.98~0.99之间,相对误差多年平均值为6.2%。结果表明,在当前黄河下游来沙减少,河道发生持续冲刷的背景下,就多年平均情况而言,累计淤积量调整完成一半所需的时间约为3.0 a,完成95%所需的时间约为13.0 a;且随着冲刷的持续发展,黄河下游累计冲刷量的空间分布在逐渐趋于均匀。本文的结果可为分析黄河下游复杂时空变化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从上行控制角度,通过野外采样和围隔培养实验,研究了水母的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体环境中pH、溶解氧、营养盐组成的影响,以及该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沙海蜇在代谢过程中短时间内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使水体出现低氧和轻度酸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营养盐,使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浓度在24h内增加为原来的12倍,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增加了40多倍,进而引起水体中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浓度的增加。沙海蜇的分解过程使水体表现出明显的低氧(缺氧)和酸化现象。沙海蜇生物量越大,分解时间越长,对水体的改变程度越明显,此外,还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盐并改变原有的营养盐结构,可以刺激甲藻和绿藻的生长,甚至可能引发藻华。  相似文献   
20.
依据2011年春、夏两季黄、东海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东海北部春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74.83mg/m2,夏季为23.84mg/m2,春季明显高于夏季。春季大部分海域叶绿素a含量垂直分布均匀,夏季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初级生产力水平春季为993.9mgC/(m2.d),夏季为1274mgC/(m2.d),与1984—1985年相比有所升高。春季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南岸近海海域、长江口外的黄、东海交界海域以及浙江省沿岸海域。春季整个调查海区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氮磷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黄、东海春季磷酸盐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