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1.
为探讨勉-略-阳矿集区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以矿床中的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方法,开展了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与大陆上部地壳微量元素丰度相比,黄铁矿中Cu、Pb、Zn、Ag、Au等成矿元素富集,可能反映了成矿流体中富集成矿元素;黄铁矿的Y/Ho=5.5~42.0,与石英角斑岩的Y/Ho值基本一致,指示岩浆流体参与成矿;黄铁矿的Co含量为54.8×10~(-6)~165.02×10~(-6),Co/Ni值为1.29~5.95,显示该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其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和后期热液成矿作用;硫化物的δ34S值为4.88‰~8.90‰,硫源由卤水硫酸盐与海水硫酸盐混合组成。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西沟钼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对西沟钼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西沟钼矿床的矿体主要以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类分布于太华岩群内,少量长石-石英脉型,辉钼矿、方铅矿、黄铁矿是主要矿石矿物,方解石和石英是主要的脉石矿物;含矿方解石具有较高的Sr、Ba和稀土含量,稀土元素及其特征值具火成碳酸岩组分特征,与黄龙铺矿田碳酸岩脉型钼矿床相似;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源或上地幔,成矿过程中有少量壳源物质或地下水参与。研究认为西沟矿床为石英-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  相似文献   
43.
古强  邢凤存  钱红杉  孙汉骁 《沉积学报》2021,39(6):1371-1386
早三叠世鲕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且出现巨鲕。川东北飞仙关组台缘鲕粒滩非均质性强,鲕粒类型复杂。选择川东北龙潭村、莱溪及鱼洞子剖面进行野外实测、镜下鉴定及粒度分析,对鲕粒类型及粒度参数演化与水动力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川东北飞仙关组发育7种原生沉积鲕粒,9种后生改造成因鲕粒,其中后生改造成因的破碎鲕可进一步细分。除偏度外,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峰度等粒度参数及粒度资料图解曲线形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与鲕粒类型结合判断龙潭村鲕粒滩由活动边缘带转变为稳定鲕粒砂坪沉积,水动力逐渐减小;莱溪呈活动边缘带—稳定鲕粒砂坪—活动边缘带沉积旋回,水动力先减小再增大;鱼洞子向上水动力逐渐减小。但含巨鲕的层位与整体的鲕粒类型及粒度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巨鲕异常大的粒径形成主要受微生物作用和海水碳酸盐岩饱和度的快速增大复合影响,而非水动力快速变化。因此,在利用粒度参数判断具有巨鲕发育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时,不能简单地凭借粒度便做出结论,需对鲕粒粒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去除相关性较差的样品数据。  相似文献   
44.
In this paper, a new probabilistic analytical approach, the minimal cut-based recursive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MCRDA), is present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reliability of large-scale lifeline systems. Based on the minimal cut searching algorithm, the approach calculates the disjoint minimal cuts one by one using the basic procedure of the recursive decomposi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btains the disjoint minimal paths of the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 efficiency, probabilistic inequality is used to calculate a solution that satisfies the prescribed error bound.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show that MCRDA converges rapidly when the edges of the systems have low reliabilities. Therefore, the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large-scale lifeline systems subjected to strong seismic wave excitation.  相似文献   
45.
李琼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7,30(4):337-343
基于Aki和Chouet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思茅台记录到的2007年云南宁洱6.4地震余震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宁洱地区的尾波Qc值在51~147之间,平均值为79,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c(f)在0.014~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8;测量得到该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53f0.88;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51ML-0.94;测量结果显示宁洱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值Qc较低,表明宁洱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区。  相似文献   
46.
利用2014年至2020年期间携带背负式卫星跟踪器的21只白鹤(Grusleucogranus)的定位数据,识别出了被跟踪白鹤所有的重要中途停歇地;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利用2014年、2015年和2020年的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通过量化指标和转移矩阵,对识别出的白鹤重要中途停歇地的各...  相似文献   
47.
多元统计分析在金川铜镍矿床两类矿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样品及其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科学分类,并对分类的样品进行R型因子分析,找寻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对成矿贡献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富矿类型的网状矿石与贫矿类型的星点状矿石的Ni,Cu矿化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网状矿石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经受了晚期晚阶段的中、低温热液作用,使矿石中的主要成矿元素Cu产生了进一步的叠加和富集,并伴有Bi,Se,Te及贵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的研究为脉动式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机制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矿床中有用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找寻提供了有用的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48.
针对传统路网采集和更新需要昂贵的实地测量以及大量的后续内业处理问题,提出了一种从大规模粗糙轨迹数据中自动生成路网的方法。该方法包含轨迹滤选和路网增量构建两步:第1步通过构建空间、时间、逻辑约束的规则模型,在消除数据中的噪音和冗余的同时,将原始轨迹进行合理分割,滤选形成规范轨迹集合;第2步基于信息熵计算轨迹点周围道路的复杂度,据此自动调节道路分割参数,不断将新产生的路段加入到路网,同时计算道路平均交通流量和速度等路况信息,遍历各规范轨迹的定位点重复以上处理过程,最终得到完整路网。通过昆明市200辆出租车采集的约6851万条轨迹数据进行路网构建试验,并与OpenStreetMap数据比较,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与已有典型方法比较,本文方法能用更少节点提取更高质量的路网。  相似文献   
49.
提出一种基于二值化赋范梯度特征和卷积神经网络的航空影像绝缘子自动定位方法。首先利用二值化赋范梯度分类器提取绝缘子候选窗口,而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精细识别,获得包含绝缘子目标的窗口集,最后对高重叠度窗口集进行加权迭代合并得到最终绝缘子定位结果。采用广东电网大型无人机实际线路巡检获取的可见光影像对自动定位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杂背景下绝缘子整体回调率为90.5%,定位精度为92%,证明该方法能够对复杂背景下可见光影像中的绝缘子进行有效识别定位,且算法通用性较强,可适应不同背景的可见光影像。  相似文献   
50.
为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蒙干旱区内分布相对均匀的104个站点(包括5个“人造站”)1961—1997年7月的平均地面气温资料等,首先分析了该区夏季的平均气温场、气温年较差及日较差等背景;然后,对标准化的7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分别作了EOF和REOF分析。结果表明:(1)中蒙干旱区夏季的热量资源充足。夏季气温场分布的区域性特色更明显。(2)受纬度、地形高度及远离海洋等的影响,中蒙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呈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高)的特色,但是区内的夏季气温年际变化小。(3)根据气温的EOF分析,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异常可粗分为全区一致型、准东西差异型、准南北差异型及准东北—西南差异型等4种常见分布模态;再根据REOF分析,可将该区夏季气温异常进一步细分为青海高原、高原东北侧、南疆、北疆、陕西甘南区、蒙古国西北部及东南部等7个分区。(4)近37年来,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增暖主要出现在高原东北侧和南疆区,强度比冬春季弱;在青海高原及蒙古国东南部气温还在变凉,区内各分区夏季气温变化也约有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