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38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广东南雄白垩系及恐龙蛋到鸟蛋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次实测了南雄盆地一条完整的白垩系剖面;沿剖面在66个层位中采集到蛋化石, 新建了1个恐龙蛋科, 2个属及6个种;在厘定南雄盆地和丹霞盆地的岩石地层后, 统一提出了一套白垩纪地层单位名称。另外通过对羽状蛋化石的研究, 揭示出恐龙蛋到鸟蛋的进化, 是由于蛋壳棱柱层产生了变异, 出现了从‘层状结构’到‘羽状结构’的转变;与现代鸟禽类对比后确认, 恐龙蛋的棱柱层相当于鸟禽类的鳞片层(带);具有羽状结构的蛋化石是恐龙蛋演化到鸟蛋的一种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852.
青海滑坡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海是我国滑坡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青海滑坡灾害的地质环境、类型、分布、影响因素等,并分析了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对青海滑坡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53.
玛尼吐组是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地层单元. 本文对大兴安岭中南段罕山林场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LA-ICP MS 锆石U-Pb 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 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四件安山岩样品分别形成于144.0±2.8Ma、144.6±2.1Ma、148.0±2.0Ma及151.4±2.6Ma,说明研究区玛尼吐组安山岩时代归属晚侏罗世。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看,玛尼吐组安山岩与中国安山岩相比,下列成分的含量偏高:SiO2(50.4%~62.38%)、TiO2(0.92%~1.74%)、Al2O3(14.2%~18.34%)、CaO(4.84%~9.39%)、Na2O(2.68%~4.97%);含量相当的成分是:Fe2O3(2.91%~7.83%)、K2O(1.48%~3.27%)、P2O5(0.08%~0.52%;而下列成分的含量偏低:FeO(0.74%~4.67%)、MnO(0.04%~0.16%)、MgO(0.92%~5.06%);因此它是一套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安山岩。稀土总量(ΣREE)较低,介于95.88×10-6~186.76×10-6之间,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5.24~9.75,(La/Yb)N=4.84~13.21);具轻微负铕异常(δEu=0.78~1.11)。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Pb、Sr)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HREE。火山岩浆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于大陆边缘弧,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的陆内伸展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854.
基于AutoCAD的等值线的自动绘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明松  杨凌宇 《测绘通报》2004,(7):39-41,61
介绍通过VB或VBA实现基于AutoCAD的等值线的自动绘制,以及自动化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55.
塔河油田普查地下淡水的地球物理工作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在塔河油田地下淡水普查工作过程中建立和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模式.论述了建立工作模式的原则和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利用新技术找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856.
在正常水分、中度干旱、重度干旱3个水分条件下,设对照(A)、接种内生菌根真菌(B)、接种外生菌根真菌(C)、混合接种(D)四个处理,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菌根真菌对滇柏生物量和N、P含量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菌根真菌对滇柏的响应主要表现在生物量上,对N、P含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根上,其中滇柏的B、C、D处理根系中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了65.4%、118.2%和117.7%,而根系中磷含量只有C和D处理比对照显著增加了40.4%和49.4%。对根系形态影响显著,其中D处理的根长和表面积和对照差异显著。在中度干旱条件下,以外生菌和混合菌接种对植物的N的响应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叶上,其中C和D处理和对照呈显著性差异。以外生菌和混合菌接种对植物的P的响应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根和叶上。从根系形态上,接种处理的影响呈现出一个总体趋势,混合>外生>内生>对照。重度干旱条件下,不论是外生菌或内生菌或混合对滇柏的影响都很小。可见,在极度缺水的条件下,菌根真菌的作用有限。总之,在一般干旱条件下,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滇柏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857.
监测式自然衰减(MNA)能够高效低耗地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场地,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对MNA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分析东北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中总石油烃(TPH)、电子受体的质量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基础上,划分了微生物功能区。采用溶质通量计算法,对MNA原位修复的潜能及其微生物降解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场地微生物降解正在发生,利用的电子受体不同,划分为Mn、Fe和SO2-4还原区。污染通量模型计算显示:上游地区微生物降解强度不断增强,下游地区微生物降解强度不断降低。监测期内石油烃总量降低了394 kg,微生物降解为自然衰减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其贡献率为64%~93%,每个通量断面内微生物降解率为0.18~0.73 kg/d。由此可以证明,MNA可以有效地修复地下水中的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858.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多孔介质悬浮物堵塞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常因其回灌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产生的入渗介质堵塞现象而受到严重制约。针对堵塞现象中最常见且最主要的悬浮物堵塞问题,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将悬浊水连续注入均质的石英砂柱中,来刻画多孔介质中悬浮物堵塞的现象及发生的过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同时量化计算了堵塞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回灌15 h左右表层介质渗透系数开始降低,即堵塞在表层开始发生,并随时间增加不断向深部发展;连续回灌100 h后表层渗透系数趋于稳定,进入介质内部悬浮物的量减少,内部堵塞发展也趋于稳定,此时堵塞主要在入渗深度10 cm左右的范围内。计算不同堵塞层的堵塞速率λ:表层0~1 cm的λ最大,为0.038 3 h-1,λ随入渗深度增加而减小。对于介质整体的渗透性而言,其降低明显滞后于表层介质,但随时间发展主要受堵塞层的控制。  相似文献   
859.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相似文献   
860.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查研究、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区的旱峡-大黄沟断裂、玉门断裂、新民堡断裂和阴洼山断裂都是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至今;玉门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距今76 ka左右和32 ka左右发生过2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古地震),也是2002年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阴洼山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30 Ma左右),在距今199~210 ka、86~100 ka、41~50 ka发生过3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是1785年惠民堡(现新民堡)地震的发震断裂;但是位于近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形成时代明显晚的多,起始于中更新世晚期(017 Ma左右),在距今283 ka、44 ka和12 ka左右发生过强烈的3次新构造活动。在运动形式上,上述4条断裂均为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的逆冲推覆。在变形性质上,新民堡断裂以非地震性的蠕滑为主,其他3条断裂主要为地震性的粘滑变形。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北东剖面上,逆冲推覆断裂表现为前展 后展复合发育模式,即形成时代最新的是位于酒西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在酒西盆地中心以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前展式,由祁连山腹地向河西走廊盆地中心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新,而酒西盆地中心以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后展式,即从盆地中心到盆地北缘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