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多参数SAR数据森林应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静娟  邵芸 《遥感学报》2000,4(Z1):129-134
利用多参数机载全球雷达(GlobeSAR)数据和航天飞机成像雷达(SIR-C/X-SAR)数据,分别在我国南、北方两个试验区进行森林识别与分类,以及蓄积量估测的试验.为了更好地了解雷达后向散射与森林结构特征的关系,分别从雷达图像上提取了后向散射系数和强度,进行森林类型识别效果的分析,以及森林结构参数与雷达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多波段、多极化SAR数据能有效地识别不同类型的森林.雷达的后向散射强度对森林的结构参数,尤其是森林的平均胸径和高度较为敏感,据此对试验区的森林蓄积量进行了估测,并分析了多参数SAR在森林应用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52.
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及冰湖变化与气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冰川编目数据,应用比值阈值法和人工目视解译法得到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冰川和冰湖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1976—2010年,西昆仑山冰川呈现微弱的退缩,面积减少率为4.1%,冰湖面积增加率17.8%。冰川面积与冰湖面积变化呈现反相关,冰川融水补给的增加是冰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2.气温的缓慢上升是西昆仑冰川退缩的原因之一,个别气象站点显示近20 a夏季均温缓慢下降,这与近10年来研究区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相吻合。考虑到青藏高原多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在10~20 a,由于夏季均温的下降,我们推测在接下来几年内西昆仑山冰川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退缩。3.昆仑峰区可能存在的跃动冰川以及喀拉塔格山冰川的稳定,表明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响应机制。气象站点数据不能完全解释冰川的变化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冰川区实测气象数据加以讨论。另外,西昆仑山冰川变化还受到冰川规模、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3.
为揭示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分布规律,了解其在微食物环中的生态功能,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间,采用SYBR Green I荧光显微计数法,研究了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水体中病毒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网围养殖区的病毒丰度较高,为(3.52±0.28)×107 ind./m L,敞水区的病毒丰度较低,为(4.06±0.90)×106 ind./m L;(2)浮游病毒的丰度也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秋季浮游病毒的丰度为(2.83±0.74)×107ind./m L,显著大于春季(3.11±0.67)×106ind./m L;(3)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异养细菌丰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太湖水体浮游病毒以浮游藻类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54.
血蓝蛋白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蓝蛋白是位于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含铜呼吸蛋白,脱氧状态为无色,结合氧状态为蓝色。业已证明,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血蓝蛋白在分布、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1]。节肢动物门血蓝蛋白主要存在于螯肢类、甲壳类、多足类和蜘蛛类中[2],一般由3~8个不同的  相似文献   
55.
金属硫蛋白是生物体中可由重金属诱导而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与生物的重金属中毒现象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锌和铜在生物体中的正常代谢过程。以往在海生哺乳类、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动物中曾发现此种蛋白质,其主要特征均与Margashe and Vallee首次在马肾皮质部发现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 thionein。以后简称MT.)相似。但在海洋以及淡水藻类中的情形如何,迄今仍无报道。  相似文献   
56.
煤样灰化是煤灰成分分析的关键。测试时尽管采用精确可靠的方法,但只要不是一次烧灰,分析结果的重现性都较差。1975年全国统检,由于各单位烧灰条件不一,SO3含量各异,由此引起其他测试项目也超差,影响了煤灰成分分析的质量。然而,尽管各单位分析方法不一,若把结果换算成无硫基,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7.
2017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0级地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对该地震进行了震前短临跟踪和震后回顾总结。分析认为:测震学资料存在"同心地震窗"开窗、海原震群事件和视应力高值等异常;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存在海原地电阻率突跳变化异常、固原地电阻率破年变下降异常和热红外短期显著异常。震前短临跟踪工作体现了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对震情判定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8.
金宝山铂钯矿和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两个重要的Ni-Cu-PGE硫化物矿床,但二者矿化特征明显不同,前者贫铜、镍,富铂、钯,硫化物含量低,呈浸染状;后者贫铂族元素,富含硫化物,矿石以陨铁状或块状为主.本文以两矿床成矿元素组成的变化和矿石结构类型的显著差异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发现金宝山铂-钯矿的硫化物δ34S值(0.6‰~2.8‰)略高于地幔硫(0±2‰),显示有微弱的地壳物质混染,而力马河镍矿的硫化物δ34S值(2.4‰~5.4‰)显著高于金宝山铂-钯矿,反映受地壳混染程度较高;指出成矿岩浆演化过程中地壳混染程度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Ni-Cu-PGE矿床矿化类型不同的重要原因.通讯作者  相似文献   
59.
四川阿布郎当超镁铁质侵入体成岩机制的地球化学约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言胜  陶琰  钟宏  朱飞霖  王兴阵 《岩石学报》2009,25(5):1146-1158
阿布郎当超镁铁质侵入体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安宁河深大断裂之西侧。该岩体呈似同心环状相带分布,基性程度很高,岩体的中心为含长橄榄岩,向外依次过渡为含长辉橄岩、辉橄岩及斜长辉橄岩,边缘带斜长橄辉岩。在岩体的边缘带附近存在明显的Cu-Ni-PGE矿化。随着近年来矿产价格的走高和国家对地质普查工作的力度加大,阿布郎当岩体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该岩体在地质勘探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在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阿布郎当超镁铁岩体进行了系统的主要造岩矿物成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含量的分析,讨论了该岩体的原始岩浆和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并对成岩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阿布郎当超镁铁质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构造-岩浆活动产物,成岩原始岩浆为苦橄质岩浆,由类似于洋岛玄武岩岩浆源区成分的地幔经18%左右的部分熔融形成。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最先结晶的镁铁矿物由于岩浆的流动而集中于岩浆管道的中央,于是形成各种岩石的环带分布。当岩浆上升侵入阿布郎当岩浆房以后,发生了以橄榄石为代表的镁铁矿物的堆积,与此同时,岩浆在岩浆房内继续进行着结晶分异并且还可能与围岩发生了混染,导致岩体边缘相附近出现了硫化物的熔离。在后期的地壳运动中,阿布朗当岩浆房露出地表,即今天所见到的阿不朗当超镁铁质岩体。  相似文献   
60.
地表松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颗粒蕴含着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与其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等有关。因此,可根据沉积物中不同粒级颗粒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差异,进行沉积物物源追踪或沉积环境重建。选择青藏高原在气候和地貌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柴达木盆地、错那湖、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分别采集了这几个地区的沙丘沙、黄土、湖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残坡积物等地表松散沉积物样品,用干筛法将沉积物样品分为两个部分,粗颗粒部分粒径范围为≥75~500 μm,细颗粒部分粒径<75 μm。对上述粗、细颗粒分别进行稀土与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轻矿物组成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并对沉积物中粗、细颗粒的测试结果采用古典多维尺度方法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松散沉积物中粗、细颗粒在轻矿物组成、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稀土特征、元素参数等方面存在差异;细颗粒部分蕴含了更多的环境信息,富含容易受化学风化影响的黏土矿物以及硬度较小、容易被磨蚀的方解石等矿物。在物源示踪中不同气候区的沉积物细颗粒不宜进行直接比较,应根据样品的粒度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合适的粗颗粒组分进行物源示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