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6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系统介绍移置地体定义、识别标志、合并和迭接时间的确定,以及置位方式和过程的追索等问题的现在看法;对这一理论的贡献和弱点作了评述;对地体与板块概念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2.
洋底大规模热水环流系和富金属堆积的存在是近年来人类重大发现之一,它们沿快速扩展的东太平洋中脊分布。作为金属来源的新生玄武质洋壳、由地壳拉伸出现的裂隙系和驱动海水环流的热源是矿床生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但此类生成物能否存留下来还取决于洋流是否发育,陆源沉积的补给程度等其他因素。综合起来,像红海,加利福尼亚湾等裂陷早期的伸展小洋盆和弧后盆地对此类矿床的寻找最为有利。现代洋底热液成矿作用的发现对陆上石化矿床研究的启示在于,只要条件具备,陆壳范围内也可以出现类似的成矿作用,华南和秦岭中、晚泥盆世的层控矿床即其实例。  相似文献   
53.
一次MCC的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风云2号红外云图和TBB资料、 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 对造成河北中部区域性暴雨的MCC云图特征、 天气尺度环境场和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构成MCC的α中尺度对流云团, 在其成熟时期, 在均匀的α中尺度砧状系统中仍有2~3个β中尺度的对流活动; MCC发生、 发展在对流层中层的短波槽、 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以及大气层结为中性或弱对流不稳定的环境条件下, 暖湿平流成为其发生、 发展的主要强迫因子; MCC形成阶段, 中层出现暖中心并且气旋性涡度增大, 辐合辐散运动随高度交替出现, 量级相当, 上升运动的层次较厚。  相似文献   
54.
造山带概念的演变及它在现今大陆构造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山运动和造山带是应用普遍和影响广泛的两个古老概念,一百多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出现,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修订这一概念的内涵使之适应新的认识而又保持原定义的首尾-贯正受到普遍关注。作为2000年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的一个专题,本文回顾了上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它们在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特别是在现今大陆构造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并归纳了讨论中形成有关新形势下造山带概念的再理解和应用范围的共识。  相似文献   
55.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肖虹  马文璞 《中国地质》2007,34(2):212-228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相似文献   
56.
大陆内部弥散性的变形表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未能阐述大陆构造.矿物变形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岩石流变学性质随深度改变和地震测深剖面资料都提示大陆岩石圈具有三明治式的强度包络面.任纪舜、张国伟和钟大赉分别把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的三维交切构造称为立交桥式构造或多向层架构造.它们的出现提示岩石圈发生了构造解耦,新的变形体制在拆离面以上发展起来.前苏联地质学家把它称为岩石圈的构造成层作用.本文列举了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和秦岭造山带可能出露于地表的三维交切构造实例,呼吁重视这类代表大陆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堆叠体,并把它作为揭示岩石圈构造变形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57.
58.
59.
太行山带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中部太行山带晚中生代时曾有过强烈的火山-深成岩浆活动。本文拟通过对它们原始面貌及演化的分析来探讨当时的构造环境以及它与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桐柏─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两阶段的伸展作用。早阶段伸展形成了局限海,并且形成了桐柏─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雏形。二郎坪岩群、龟山岩组、南湾岩组沉积在局限海中,沉积层序表现为从北向南的迁移。宽坪岩群和二郎坪岩群以低压高温的拉张变质作用为特征。晚期伸展对桐柏─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最后成型起着重要作用,并产生了中生代的花岗岩侵入和混合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