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由于浅滩和暗礁广布,中沙海域(环礁区)长期以来处在南海地震探测的空白区域.为了揭示该区域的地壳结构及地层-构造特征,进而全面刻画南海陆缘新生代伸展过程,我们首次在中沙及其邻近海域完成了1条广角地震测线OBS2017-2和4条多道地震测线的数据采集.对得到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进行了格式转换、位置校正等初步处理,识别了来自地壳深部的震相并对中沙环礁地壳结构进行了正演模拟;对穿过中沙环礁的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层-构造解释,共划分出6套地层.OBS2017-2测线处理结果显示,其数据质量良好,深部震相清晰,且位于环礁内的台站震相延伸较长,可达100km以上.中沙环礁地壳性质为轻微减薄的坚硬大陆块体,厚度约为25km左右.多道地震剖面显示,环礁之上沉积层厚度较薄,除环礁西南部存在一条基底断裂——"排洪-美溪断裂"外,基本不存在其他构造-岩浆活动.而在环礁坡脚周缘,有广泛的岩浆侵入和喷出体的存在.中沙环礁上较薄的上地壳厚度和沉积特征指示了该区域可能在古新世时期经历的强烈暴露剥蚀作用.中沙海域最新开展的广角和多道地震探测填补了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空白,为解读该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2.
阳江-一统东断裂是珠江口盆地西部一条重要的NW向区域大断裂,是盆地东西分块的重要分界线。南海北部陆缘在新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裂离-海底扩张-热沉降的过程,阳江-一统东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是这一复杂过程的一部分。对分处断裂两侧的从陆架延伸至洋陆边界的两条NNW向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研究了珠江口西部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利用2D-Move软件及构造回剥法建立了平衡剖面模型,计算了断层活动速率,结合构造位置、构造演化史、标志构造和应力分析推断了阳江-一统东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史。结果表明,阳江-一统东断裂可以中部坳陷带为界分为两段,从65Ma到32Ma,断裂整体表现为左旋活动,继承了断裂在中生代时期的先存左旋走滑,其中,在此时期断裂南段主要表现为伸展活动,伴随着轻微的左旋走滑,这种伸展活动控制了云开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从32Ma到23.8Ma,断裂北段的左旋走滑活动持续,而南段逐渐转为轻微的右旋走滑或左旋活动停止。在23.8Ma之后,断裂南段的右旋走滑活动持续,北段的左旋走滑逐渐停止,或转为轻微的右旋走滑。阳江-一统东断裂的这种走滑旋向的转变可能与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洋陆过渡带区域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根据对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和裂谷格架的分析,认为阳江-一统东断裂的新生代活动在珠江口盆地裂谷伸展过程中起到了应力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研究区2001年10月和2007年1月Lnadsat TM/ETM+的遥感影像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利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阈值法和谱间关系法提取研究区面状水体形态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几何理论计算不同时相巢湖流域研究区影像的各小流域面状水体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巢湖流域研究区各小流域面状水体明显具有分形特征,2007年各小流域面状水体的分维值相应都比2001年各小流域面状水体分维值有所降低.说明整个流域的面状水体的稳定性增大.反映了研究区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开始注重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4.
利用WRF模式和GFS资料对一次大尺度天气系统作用下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回报,分析了WRF模式不同降水方案和3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45km,15km和5km)对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对于大尺度强迫作用较强的暴雨,尤其是层状云降水为主的暴雨,云微物理过程方案对降水的影响远大于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②WRF模式不同的微物理过程方案对各等级降水量的预报效果差别较大。其中Kessler方案的TS评分明显随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减小,其他6个方案的TS评分都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小雨和暴雨的TS评分较高,而中雨和大雨的TS评分较低。③对于小雨量级的降水,Lin方案的预报效果最好;对于中雨和大雨量级的降水,WSM 3方案的预报效果最好;对于暴雨量级的降水,WSM 5方案的预报效果最好;整体预报效果最好的是WSM 3方案,其次是WSM 5方案,Kessler方案最差。④WRF模式的降水预报效果并不总是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存在明显的阈值(15km左右),当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到超过这一阈值以后,预报效果开始转差。  相似文献   
55.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的一年,广西提出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00亿元的目标。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和重大机遇,肖建刚厅长在2011年1月25日召开的广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要周密部署,围绕社会发展大局的主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线、主动作为和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重点打好八个"主动战"。如何打准打好打赢八个"主动战"?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各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梳理出应对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6.
黄海波 《广西地质》2010,(12):14-15
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科学保发展,一直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懈努力践行的目标。在保障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北海市国土部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心,创先争优,苦干实干,为北海市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7.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资料,对2018年1月3—8日和24—28日出现在湖南岳阳的两次雨雪冰冻过程的强度、落区和相态转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冷空气南下与中低层暖湿气流汇合于中东部一带,配合南支槽影响,是造成岳阳市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②在这两次过程中降水(雪)时间段与垂直上升运动区对应较好,影响降水相态主要是垂直温度层结;③800~700 hPa中间出现>0 ℃的逆温层,以降雨或冻雨为主,而当整层温度低于0 ℃时,以降雪为主;④在两次过程中,EC细网格预报在过程降水的起止预报中都做的比较好,雨雪的转换时间及量级预报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58.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广西龙胜地区上元古界浅变质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大理岩的成矿元素丰度普遍较高,具有显著浓集和后期叠加作用;含砾板岩、板岩、千枚岩及硅质岩的元素丰度较低,没有明显的浓集和后期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59.
都庞岭为南岭山脉五岭之一、地处湘桂交界,又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从1982年开始,广西第一地质队在都庞岭地区开展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河流重砂测量,首次在该区发现砂金异常。本文着重论述都庞岭西麓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以及砂金异常区的矿化情况,分析成矿条件,指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0.
黄海波  米永胜  郑永光 《气象》2006,32(7):58-63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涌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此次强雷暴天气是由飑线引起的。飑线的形成可能与冷性的中-α尺度的高压和生命史较短的中-β尺度热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4)925hPa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域对于预报雷暴天气的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强雷暴出现在MPV〈0的大值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