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71.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粮食生产具有重大贡献。但水资源的缺乏、气候变化使盐碱地开发利用工作更具挑战性。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1)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发、排盐水环境安全处理及技术配套管理研究;(2)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3)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出盐碱地可持续利用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强调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2.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赵荣钦  黄贤金  钟太洋 《地理学报》2010,65(9):1048-1057
采用2007 年中国各省区不同产业各种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活动空间分为农业空间、生活与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渔业与水利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等五大类;对各省区不同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和碳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 中国2007 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65 GtC,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89%;(2) 2007 年中国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为1.98 t/hm2,其中,生活及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55.16 t/hm2和49.65 t/hm2;(3) 2007 年中国产业空间碳足迹为522.34×106 hm2,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为28.69×106 hm2,这说明我国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不足以补偿产业空间的碳排放,补偿率约为94.5%。各地区碳足迹差异明显,不少省份甚至存在生态盈余。总体而言,从产业活动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碳赤字不大;(4) 全国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63 hm2/hm2,其中生活与工商业空间的碳足迹最大,为17.5 hm2/hm2。不同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大都呈现从东到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3.
在理解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铜山县、如东县和常熟市329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以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农户土地用途变更空间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主经营人数比重越高,农户选择改变用途地块的距离就越远,而打工导致的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户土地用途变更空间决策则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的存款越多资金越充足,农户改变用途地块的距离可能就越远;相对于铜山县,如东县和常熟市两地农户改变土地用途的地块距离相对较远;变更后地块的用途不同对于改变用途地块的选择也有影响,变更为渔业养殖用地则通常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地块,而在种植业内改变用途,通常会选择离家较远的地块。  相似文献   
74.
中国边际能源消耗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边际能源消耗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助于SPSS软件对不同研究区域的样本数据进行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模拟能源消费历程,预测全国及29个省级行政单位边际能源消耗变化率为0的年份(即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耗不增长),并得出能源消耗时空特征的结论.在时间发展维度上,研究时间段内我国能源消耗经历了4个阶段,整体趋势呈"双驼峰"状,目前我国处于能源消费的第四阶段,预计还要经过16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能源消耗最佳状态;在空间分布层面上,边际能源消耗变化率等级大致沿西北-东南线阶梯状由内陆到沿海逐渐提高,能源减耗潜力逐渐增大.提出促进极限值尽早出现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5.
贾铠阳  乔伟峰  胡晓亮  黄贤金 《地理学报》2022,77(12):2954-2971
城乡中国转型过程中村镇呈现异质化发展态势。然而当前研究较多关注了村镇物质空间演变特征,忽视了其背后社会经济形态变迁对村镇建设格局的形塑作用。本文以提炼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县域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模式特征为目标,首先从“社会过程—空间形式”视角,剖析村镇建设格局演化路径分化逻辑,并梳理其分化历程;其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2009—2018年江苏省3个典型县域的村镇建设格局演化差异;最后将其归纳为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是典型的空间生产过程,在城乡中国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引致村镇建设格局演化路径呈现多元分化;由于要素集聚与疏散的空间需求不同,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县域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时空特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具有显著差异。基于案例比较分析,本文总结出具有差异化演化态势及动力机制的3类演化模式,分别为城乡两极分化的农业生产型、城镇多中心扩张的工业生产型、村庄走向分野的生态消费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6.
在分析企业环境行为类型及决策机制的基础上,认为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企业环境行为的发生.据此,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并构建了环境行为决策数量模型,结果表明:私营合资企业环保投入水平高于国有集体企业;中型企业环保投入高于小型企业,此外,企业环境行为演变也受政府和经济环境制约.最后提出了优化企业环境行为的对策,即加快企业改制,强化用地供应管理,改革排污费制度以及规划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77.
食物系统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双碳”背景下由于食物生命周期生产和消费分离加剧引发的碳排放转移对整体食物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还尚不明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三类谷物生产阶段生命周期的排放清单,分析了谷物供需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引入空间均衡模型,模拟了中国1990~2018年不同类型谷物的区域间流动并核算由此产生的碳排放转移及其效率与特征.研究发现:(1)谷物供需不均衡程度加剧,供给和消费的重心距离扩大了3.2倍,谷物供需分离导致全国谷物区域内自给能力减弱.(2)水稻和小麦区域内供给增多导致排放转移总量逐渐减少,玉米跨区域供给增多导致排放转移总量逐渐增加.(3)谷物整体的空间排放转移效率较高,小麦和玉米的排放转移引起了全局高效减碳,而水稻的排放转移相对低效增碳.(4)全国各省份谷物生产碳足迹呈下降趋势,但由于谷物供需分离加剧导致部分粮食主产区表现为低效增碳.本研究建议:基于“双碳”治理目标,进一步优化种养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内谷物供给,结合分区治理策略加强低碳生产结构优化与耕地利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8.
正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三块地"改革),是我国创新农村土地权益实现机制、引导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改革安排。2015年3月,广西北流被确定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首批15个试点地区之一,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  相似文献   
7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规模、空间扩张模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当前不缺乏大运河重要河段以及沿线典型城市的研究,但对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扩张的研究较为少见。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 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相似文献   
80.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与能源消费CO2排放的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城市土地与碳排放的时空耦合关系,是协调城市土地与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重心模型、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使用建成区面积、能源消费和DMSP/OLS夜间灯光等数据,分析了1995—2013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耦合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构建空间滞后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1995—2013年,建成区面积与碳排放量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建成区面积由1251 km 2,增加至4394 km 2,碳排放量由30389.49万t,增加至90405.22万t。城市土地与碳排放间呈显著的正相关;② 城市土地与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无锡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相对较大,碳排放相对较高;③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与碳排放耦合关系总体上呈减弱-增强-波动的态势。协调关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低协调阶段的城市数量明显减小,高协调阶段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且呈集聚分布特点。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处于高协调阶段;④ 空间滞后面板Tobit模型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市土地与碳排放耦合协调度具有驱动和制动的双重作用。同时,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空间因素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