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31.
本文针对城市防洪的特点,论述了基于3S(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防洪管理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体系结构设计等内容。总体设计思路采用系统工程方法,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根据用户需求和网络化要求,按照层状结构划分为决策层、业务层、管理维护层和技术支撑层4个层次。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系统功能结构设计和软件体系设计,并以深圳市防洪管理支持系统为例,介绍了提出设计思路的具体实现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2.
人群在虚实场景中的时空行为特征与异同是虚拟地理实验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文以大型商场局部双向通道为例,在考虑人群群组活动的情况下,设计了基于PC与VR一体机两种终端设备的协同虚拟地理实验,并从群组轨迹间距离和群组运动偏向角差两方面,同现实场景下的人群活动轨迹采集数据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现实人群活动轨迹采集数据,基于PC端和VR一体机端的协同虚拟地理实验数据,在人群群组的活动轨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降低了人群的群组性;同时,相比于PC端,基于VR一体机端的协同虚拟地理实验,在人群的群组性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后结合对比分析结果,分析了造成协同虚拟地理实验中人群群组性降低的原因,以及相比于PC端,使用VR一体机进行协同虚拟地理实验的优势。  相似文献   
33.
地图目标匹配作为空间数据整合和更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误差是一种衡量地图精度和质量的数值指标,其范围作为制图和综合的重要的标准之一,常用其大小评价空间数据的质量,不同比例尺或来源的地图数据均有不同的中误差大小和阈值。面状要素在很多地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本文将中误差引入面实体匹配的过程,结合相邻面实体邻近聚集算法,提出一种基于中误差和邻近关系的面实体匹配算法,可以有效解决多尺度空间数据匹配的阈值大小和多对多关系难确定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4.
防尘防护绿网(防尘绿网)作为抑尘的主要措施被建筑工地广泛使用。快速获取防尘绿网覆盖及时空变化信息,对防尘抑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使用DeepLabv3+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模型生成了济南市中心城区2016年—2020年逐年防尘绿网数据,随后利用景观格局、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扩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方法的分割精准度、召回率、F1值、IoU分别为84.05%、80.09%、0.82、69.72%,可快速准确地提取城市防尘绿网进而实现大范围、长时序的防尘绿网动态监测。(2)相较于传统的遥感分类方法和其他语义分割模型,本方法的精度最优,防尘绿网的提取结果更精细;另外对北京和天津市的提取实验也证实了本模型的迁移能力。(3)2016年—2020年济南市防尘绿网铺设范围明显扩张,斑块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多,破碎程度和形状复杂度不断增强,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斑块间凝聚度和聚集度呈波动状态,景观格局复杂且不稳定;绿网铺设范围的扩张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防尘绿网的分布形态与动态扩张变化受到城市规划、项目进程等人为因素影响,城市规划决定了防尘绿网的分布,而防尘绿网的使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城市建设进程。因此,利用遥感手段对城市防尘绿网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可为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精细管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对城市扩张模式与城市重建工作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支持地图自适应可视化的用户模型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网络电子地图的自适应可视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的自适应用户模型、自适应的数据组织和自适应结构.试验系统主要根据"用图目的"对用户进行划分,建立用户模型;利用地图瓦片技术和背景与热点集成技术,实现了地图瓦片的自适应数据组织以及用户模型支持下的地图自适应可视化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36.
虚拟奥运环境系统的构建及"人文奥运"可视化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介绍构建虚拟奥运环境系统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应用Java和VRML语言,实现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原型。在系统中用户不但可以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和查询,而且还能以化身人和文本的方式进行交流与互动。此外,还从古代、现代、未来三个方面,对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时空演变进行可视化模拟表达与分析,从而体现了虚拟奥运环境系统中“人文奥运”的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37.
讨论了移动Agent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DVGE)中的应用优势,设计了混合式Agent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移动Agent计算模型,并就移动Agent开发平台选择、动态路由控制策略、用户和共享资源管理等与原型系统实现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探讨了一种新的地理问题研讨方式和研讨环境——面向移动的协同虚拟地理研讨室(mobile-oriented collaborative virtual geographic studio,MCVGS),同时设计出一种MCVGS模型,该模型的协同虚拟环境负责地理问题的研讨,并对现场远程指挥;而移动客户端负责现场数据的收集,并对决策进行反馈。应用JavaSE和Java ME设计并实现了MCVGS的原型系统,并在出血热宿主动物调查中得到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MCVGS在现势性地理问题的研讨中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9.
论虚拟地理环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提出虚拟地理环境概念,并讨论其特征。虚拟地理环境,是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其中的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虚拟地理环境结构由地理位置层面、内表达数据层面、外表达境象层面、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和互主体社会层面组成,它的孕育演化包括虚拟群落社会、虚拟村落社会和虚拟城市社会3个阶段。最后讨论了地学虚拟环境与虚拟地理环境,以及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0.
面向地学过程的计算可视化研究--以洪水演进模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建华  林珲  张健挺 《地理学报》2002,57(Z1):37-43
在对包含过程事件的地理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区分并定义地理系统动态变化中的两类对象:基座对象和事件对象,并对两类对象的特征,进行了讨论.依据两类对象的划分,探讨了基座对象数据模型和事件对象数据模型的特征,并从人与模型计算、人与三维图形图象的实时互动要求,提出建立视景数据模型的必要性,并说明对象数据模型和视景数据模型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计算可视化环境系统进行了框架设计,并应用Visual C++和OpenGL,自行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GeoVision,以洪水演进模型的计算与可视化为案例,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