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个体时空轨迹描述文本高度非结构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辅助的交互式轨迹提取方法,用于提高轨迹提取的效率和质量。设计了交互式轨迹提取和质量评估流程,研究并实现了地址分割与组合算法、轨迹质量评估算法等关键技术。以黑龙江本土COVID-19聚集病例为例,通过轨迹提取效率和质量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无NLP辅助的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轨迹提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依据轨迹定量可信度评价结果,人机交互式的提取方法还可有效解决算法轨迹自动提取中存在的轨迹点遗漏、位置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沟道等级结构与顺序结构都可看作是沟道拓扑结构,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规划研究中,往往需要将Horton-Strahler的沟道分级模型与较长沟道优先的顺序编码模型进行整合。该文提出一个沟道结构假说,即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存在一个最小集水面积与最短沟道长度的适宜取值区间,使得基于DEM提取的沟道网络上任意节点对应的较长沟道作为主沟道,其Horton-Strahler沟道等级不低于汇入支流。搜集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个副区的一些典型小流域数据有效验证了上述假说,从而为实现整合等级结构与顺序结构的沟道编码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龚建华  李文航  张国永  申申  黄琳  孙麇 《测绘学报》2018,47(8):1089-1097
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在虚拟地理环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地理环境”的概念和虚实融合框架;主要研究了虚拟地理过程与三维打印模型沙盘融合的关键计算与可视化技术,具体包括虚拟地理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坐标匹配、遮挡处理等算法,并以学校火灾人群疏散为案例,实现了人群疏散模拟虚实融合的增强地理环境可视化原型系统。通过系统测试和人员体验调查统计分析,证明了增强地理环境可视化技术的可行性和人群疏散模拟应用交互展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在移动设备上实现数字地球的框架模型,针对移动数字地球对网络流量、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限制,框架增设中间件服务器,由其完成从分布式地理数据服务器集群获取数据并渲染虚拟场景的过程,渲染结果以流媒体为载体反馈给移动设备.依此框架开发出原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在实现远超移动设备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虚拟场景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构建移动数字地球的网络流量,并随着移动网速的进一步提升,可达实时交互控制.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应急疏散的背景下,理解人们如何感知应急疏散标识以及他们的感知如何影响疏散行为十分重要。虚拟地理环境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多维信息空间,是一个符合人类感知认知规律的三维、动态、可交互空间。而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虚拟地理感知/认知实验,则可以提供一个可定量观测的可控虚拟实验环境,通过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定量地获取与空间感知、认知行为相关的客观实验数据。本文将沉浸式虚拟环境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设计了VR眼动感知实验,以室内通道为例,采用定量观测、数据统计、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虚拟火灾逃生场景下的疏散时间、眼动注视点、个体移动轨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最后对室内应急疏散标识布局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建议。实验结果表明:① 女性参与者比男性更容易被逃生起始位置干扰,拥有较差的虚拟空间感;② 3种场景类型(无标识无烟雾、有标识无烟雾、有标识有烟雾)在疏散时间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急标识、烟雾与逃生起始位置对疏散时间有显著性影响;③ 通道墙贴标识的感知率最高为0.929,在火灾逃生中最容易被识别;④ 安全出口标识感知率最低为0.333,眼动注视点大多在安全门而非安全出口标识上,因此需要提升安全出口标识的视觉吸引力;⑤ 室内通道微观环境的不同(例如通道长度)对应急标识注视时长的变化有较大影响;⑥ 安全出口附近的标识布局、设计有待改进。虚拟眼动感知实验为评估室内应急疏散标识的合理性和布局优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群在虚实场景中的时空行为特征与异同是虚拟地理实验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文以大型商场局部双向通道为例,在考虑人群群组活动的情况下,设计了基于PC与VR一体机两种终端设备的协同虚拟地理实验,并从群组轨迹间距离和群组运动偏向角差两方面,同现实场景下的人群活动轨迹采集数据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现实人群活动轨迹采集数据,基于PC端和VR一体机端的协同虚拟地理实验数据,在人群群组的活动轨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降低了人群的群组性;同时,相比于PC端,基于VR一体机端的协同虚拟地理实验,在人群的群组性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后结合对比分析结果,分析了造成协同虚拟地理实验中人群群组性降低的原因,以及相比于PC端,使用VR一体机进行协同虚拟地理实验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移动Agent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DVGE)中的应用优势,设计了混合式Agent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移动Agent计算模型,并就移动Agent开发平台选择、动态路由控制策略、用户和共享资源管理等与原型系统实现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一种新的地理问题研讨方式和研讨环境——面向移动的协同虚拟地理研讨室(mobile-oriented collaborative virtual geographic studio,MCVGS),同时设计出一种MCVGS模型,该模型的协同虚拟环境负责地理问题的研讨,并对现场远程指挥;而移动客户端负责现场数据的收集,并对决策进行反馈。应用JavaSE和Java ME设计并实现了MCVGS的原型系统,并在出血热宿主动物调查中得到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MCVGS在现势性地理问题的研讨中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开展了基于虚拟亲历行为的空间场所认知对比实验,探索基于头盔式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 realit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RGIS)与基于屏幕空间的地学虚拟环境中虚拟亲历行为的空间场所认知差异特征。实验收集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组与屏幕组两组参与者的数据,包括参与者手绘认知草图、虚拟场景中活动轨迹与视线轨迹数据,并从空间场所认知效果、遗忘分数、视线轨迹等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R组的潜在优势体现在:①空间认知3个层次(空间特征感知、空间对象认知、空间格局认知)的认知效果比屏幕组均有了显著的提升;②在遗忘分数方面,与屏幕组并没有显著差别;③观察方向的水平变化量显著大于屏幕组。此外,实验还讨论了头盔式VRGIS影响空间场所认知效果的可能内在机制以及支撑虚拟地理实验平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提出了一种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的框架模型,并使用Java和Java 3D开发出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在以龙卷风为主题的协同虚拟教学中得到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