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3篇
  免费   896篇
  国内免费   1358篇
测绘学   604篇
大气科学   559篇
地球物理   631篇
地质学   2394篇
海洋学   515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52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复杂卫星图像中的小目标船舶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红革  王诚  喻钧  白小军  李蔚 《遥感学报》2020,24(2):116-125
船舶作为海上的重要目标,实现对船舶自动识别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卫星图像中云雾、海岸背景等复杂海情对船舶识别带来的干扰,以及小目标船舶高漏检率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船舶识别的深度学习网络,该网络可分为多尺度训练、特征提取、生成目标建议区域、船舶分类这4个部分。首先,采用多尺度的训练策略,将多尺度的船舶样本送入网络中进行训练,这样在训练样本中加入了大量小目标船舶的样本,使网络充分提取到小目标船舶的特征;其次,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目标船舶进行特征自适应提取;然后,目标区域建议网络可依据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到的特征,在图像中找到感兴趣目标区域,即框定船舶的位置;最后,通过多个全连接层的组合,将高维特征映射到一个4元组中,再运用分类函数输出每一类船舶的概率值,概率值最大的则为该船舶的类别。同时为解决云雾遮挡和海岸背景的干扰,采用了一种负样本增强学习的方法,在样本数据集中加入了大量只含有云雾和海岸背景的图片,进行负样本扩充,增强网络模型对云雾及海岸背景的特征学习能力,以此解决复杂海情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海情条件下的船舶识别难,以及小目标船舶识别难的问题,实现了复杂海情条件下的船舶识别。同时,与现有成熟的深度学习目标识别算法相比,本文算法的精确度和召回率分别提升了6.98%和18.17%,所训练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2.
为提高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兴仁市气象局研发了强降水天气过程“三个叫应”业务系统。该系统基于省级气象大数据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了降水量监测、告警、图形化显示、自动显示叫应对象信息、自动生成服务材料、记录值班日记、生成工作总结等功能。系统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可靠,大幅提升了业务自动化程度和气象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93.
西安地区饱和软黄土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饱和软黄土是黄土地区一种特殊性岩土。结合西安城区和北环铁路工程勘察的结果,分析了西安地区饱和软黄土的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讨论了饱和软黄土分布上的差异,从地质环境角度探讨了北环铁路饱和软黄土分布的成因,提出了上层滞水含水层也存在饱和软黄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4.
T形短肢剪力墙静力性能有限元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首先采用其中三维实体单元SOLID65建立了T形短肢剪力墙有限元分析模型,从弹性到混凝土开裂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仿真试验分析。分析了影响短肢剪力墙受力的几种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率、轴压比、墙肢截面高厚比对短肢剪力墙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及延性的影响,剖析了短肢剪力墙破坏过程及其原因。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短肢剪力墙在轴压力和逐步加载侧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混凝土等级和轴压比能提高试件的开裂、屈服和极限荷载,但应综合考虑其与变形能力、延性的关系。截面配筋率具有其特殊性,配筋率在1.4%1.6%之间时试件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及延性较好。墙肢截面高厚比是不稳定因素但在高厚比为6.57.1时,延性及变形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95.
压实系数是控制路堤填筑的关键性指标。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压实系数下的强度特点以及通过离心试验和有限元对不同压实系数路堤沉降的模拟,得到粘聚力c值和摩擦角与不同压实系数的关系以及不同压实系数下路堤沉降的特点,为路堤填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采用LA-ICP-MS法分析了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一带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获得该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832.3 ±3.3) Ma(MSWD =2.8,n=2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为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Ba、K、Sr、U等,亏损高场强元...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对华南内陆中生代构造环境与演化过程的认识存在分歧,一定程度上与对多种地质要素的综合研究不够有关。笔者研究认识到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不同构造阶段发育不同的代表性地质要素,并分别指示不同的构造环境。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为前造山阶段,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中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初为陆内造山阶段,其中中三叠世后期发生强烈陆内汇聚挤压,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NNE向的逆冲断裂与褶皱,以及NW向的基底走滑断裂等;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后期为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印支期强过铝花岗岩;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为同造山上隆伸展环境,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裂陷盆地与拉斑玄武岩;中侏罗世初期为挤压环境,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山前冲断收缩盆地及盆地边缘的逆冲断裂。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为后造山阶段,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大量后造山花岗岩以及与花岗岩相关的大量有色金属矿床。白垩纪为陆内裂谷阶段,形成的代表性地质要素有AA型花岗岩、大量陆相红色断陷盆地、基性火山岩、双峰式次火山岩等。结合上述成果和区域资料,提出应通过多种地质要素综合研究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注意构造环境判别的地质要素代表性、地质要素时限性以及构造发展过程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98.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酸盐岩风化吸收的大气CO2主要以HCO3 -形式连续地经由河流从大陆输送到海洋,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目前主要河流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分布格局尚不清晰。基于GEMS-GLORI全球河流数据库提供的全球10万km 2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监测数据,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43±0.15 Pg CO2 yr -1,平均CO2吸收通量为7.93±2.8 t km -2 yr -1。CO2吸收通量在不同气候带下差异显著,热带和暖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年吸收速率的62.95%。冷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33.05%,仅次于热带地区。本文划分出全球CO2吸收通量的9个关键带,关键带的交汇处CO2吸收通量较高。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对CO2吸收通量的均值为8.50 t km -2 yr -1,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3倍。全球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及碳收支平衡估算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9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活动强度也将更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日趋激烈,因此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十分必要。以荣成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实现了属性数据的空间化,完成了各项指数的计算,分析了荣成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分乡镇对荣成市土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并形成综合分区引导。研究结论显示,荣成市资源环境基础性评价为可载,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临界,基于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可载。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区位特点,荣成市各乡镇可按新兴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4个方向引导开发。  相似文献   
1000.
To biologically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highly toxic sulfide in the aquaculture area, one bacterium, designated as Hydrogenovibrio thermophilus strain TT, was isolated from sediment in Jiaozhou Bay, China. The strain was found to be microaerobic mixtrophic, employing both carbon dioxide and organic carbons, e.g. citrate, lactate, glucose, and peptone as carbon sources. When it oxidized the sulfide and thiosulfate, oxygen was the optimal electron acceptor, followed by nitrite and nitrate, which benefited to removal of sulfide under low-oxygen maricultur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strain TT exhibited remarkable tolerance of sulfide and thiosulfate in seawater, and it was able to oxidize 18.52 mmol L~(-1) S~(2-) in 12 h or 45 mmol L~(-1) S_2O_3~(2-) in 24 h at initial pH 7.0-9.0, 30-40℃. Therefore, this strain showed a quite promising application for biological remediation of sulfide-contaminated maricultur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