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Shenzhen Bay i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ly important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 Region. Its core, with the Mai Po Mangrove Nature Reserve in Hong Kong on the one side and the Futian Mangrove Nature Reserve in Shenzhen on the other side, provides habitats for many rare and endangered wild birds, especially for migratory birds[1, 2].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 a large mount of silt and untreated waste water are poured into the Shenzhe…  相似文献   
392.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原始裂解气量可达10576.3928×108m3,质量是7.5832×108t。资阳—威远地区古圈闭碳沥青质量为9.475×108t。原油裂解为天然气可产生致使上覆岩层破裂的138.39MPa的异常高压,超压的存在对于天然气的散失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喜马拉雅期隆升过程和圈闭主高点从资阳向威远的迁移,原油裂解气进一步逸散和重新调整并形成今气藏。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成藏演化过程。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天然气的聚集成藏率很低,只有4.835%。因此,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演化过程,是天然气以逸散为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3.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自寒武系泥岩;川东南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则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混合来源。利用Karweil方法分析了川中地区高科1井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史;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Easy%Ro模型联合模拟恢复了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的生烃史;对比分析表明,川东南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时间、主生油及主生气期均早于川中寒武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394.
文中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和微波成像仪探测结果,研究了1998年7月20日21时(世界时)和1999年6月9日21时发生在武汉地区附近和皖南地区的两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以及TMI微波亮温对降水强弱和分布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降水率,它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了层云降水。降水水平结构表明,两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由多个强雨团或雨带组成,它们均属于对流性降水;降水垂直结构分析表明,强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可达15km,强对流降水主体中存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非均匀降水率分布区,层云降水有清晰的亮度带,层云降水的上方存在多层云系结构。降水廓线分布表明:对流降水廓线与层云降水廓线有明显的区别,并且降水廓线清晰地反映了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垂直分布。整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的区别还反映在标准化的总降水率随高度的分布。微波信号分析表明:TMI85 GHz极化修正亮温,19.4与37.0,19.4与85.5,37.0与85.5 GHz的垂直极化亮温差均能较好地指示陆面附近的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395.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9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该带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的研究表明,肥东浮槎山一带是被郯庐断裂带截切,牵引,叠加,改造的印支期大别一胶南造山带的残块,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系统的产物,前者属于滨太平洋构造系统,后者属于特提斯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396.
通过野外地表地质调查,建立了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地下储油罐区地表构造模型;结合浅层地震探测结果,研究了工程场区覆盖层厚度和基岩顶面埋深及深部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场区的深、浅构造关系及地表和深部构造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认为:F1断裂可能从关外隧道西口北延到场区,并在近石弄堂一侧的海湾中入海;总的来说,除F1断裂带可能通过关外至石弄堂沿线附近,造成岩石连续性和完整性较差以外,场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基岩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较好;储油罐场区(应适当远离F1断裂)的透水性较差,是一良好的场址。  相似文献   
397.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其北缘前陆盆地板内变形构造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曲国胜  陈新安 《地质论评》1998,44(4):419-429
笔者总结了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各类构造模式、构造分带、新生代变形格局及构造演化,提出其新生代板内变形具有弧形构造分段性和阶段性演化的特点,发现了依格孜牙、柯克亚、桑株—杜瓦、卡兹克—阿尔特薄皮弧形推覆构造、齐姆根主弧形构造段及玉力群—克里阳构造段的三角带构造及叶尔羌—棋盘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认为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及各弧形构造分段间的斜冲走滑带是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398.
郭和  张启明  董国胜 《地震研究》2002,25(3):262-266
统计分析了滇西地区1966-2001年36个Ms≥5.0地震序列。结果表明,滇西地震类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震级的大小也有明显的关系,并得出最大地震(Mmax)与次大地震(M2)的经验统计公式,以及最大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最后得出滇西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399.
现代沉积学理论重大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沉积学重大进展要表现在各种边缘,分支、交叉,横断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中,层序地层学的进展表现在层序生物地层学、成岩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层序地层学、定量层地层学等理论的涌现和发展;资源沉积学从过去的矿产型资源沉积学研究转向了资源的有限性稀有性、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研究;环境沉积学从单一的环境科学研究关系转向了对不同板发、规划、管理、保护、防治等相结  相似文献   
400.
鄂西白果园黑色页岩型银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果园银钒矿床为产于鄂西震旦系陡山坨组黑色页岩中的层状矿床。含矿的黑色伊利石页岩富K、Ti、Cr、Ba,含银40×10-6~299×10-6,V2O50.5%~1.25%,有机碳3%~5%。钒主要赋存在粘土矿物中,银主要在黄铁矿中。黄铁矿Co/Ni值小于1,δ34S值为-11.9‰~-25.8‰,重晶石的δ34S值为+32.0‰。铅同位素组成构成一条相关性很好的直线,反映出铅的源区年龄为2300~2500Ma,与区域基底变质岩时代一致。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矿床属沉积成因。沉积阶段呈吸附状态分散的银和钒,在成岩阶段层内物质自组织过程中进入黄铁矿及粘土矿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