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7篇
  免费   1228篇
  国内免费   1659篇
测绘学   640篇
大气科学   669篇
地球物理   862篇
地质学   2938篇
海洋学   907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409篇
自然地理   54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The effects of aerosol–radiation interactions(ARI)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but they can also drive particulate matter(PM) pollution. In this study, the ARI contribution to the near-surface fine PM(PM2.5)concentrations in the Guanzhong Basin(GZB) is evaluated under four unfavorable synoptic patterns, including "northlow", "transition", "southeast-trough", and "inland-high", based on WRF-Chem model simulations of a persistent heavy PM pollution episode in January 2019. Simulations show that ARI consistently decreases both solar radiation reaching down to the surface(SWDOW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TSFC), which then reduces wind speed, induces sinking motion,and influences cloud formation in the GZB. However, large differences under the four synoptic patterns still exist. The average reductions of SWDOWN and daytime TSFC in the GZB range from 15.2% and 1.04°C in the case of the"transition" pattern to 26.7% and 1.69°C in the case of the "north-low" pattern,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ARI supp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 with the decrease of PBL height(PBLH) varying from 18.7% in the case of the "transition" pattern to 32.0% in the case of the "north-low" pattern. The increase of daytime near-surface PM2.5 in the GZB due to ARI is 12.0%, 8.1%, 9.5%, and 9.7% under the four synoptic patterns, respectively. Ensemble analyses also reveal that when near-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s are low, ARI tends to lower PM2.5 concentrations with decreased PBLH, which is caused by enhanced divergence or a transition 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 in an area. ARI contributes 15%–25% toward the near-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severe PM pollution period under the four synoptic patterns.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新疆小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17口井的岩心观测、测井解释裂缝以及其中14口井200余个薄片鉴定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区裂缝主要为区域性的构造缝,为多次地质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裂缝倾角主要以≥75°的直立缝为主,所占比例超过75%,总体特征表现为裂缝延伸较长(大于20 cm),裂缝宽度主要集中在0.1mm~1 mm之间,所占比例达60%以上,裂缝密度多数在0.6条/米~0.8条/米,未充填裂缝所占比例为90.5%,占绝对优势;工区裂缝主要受岩性和层厚的控制,裂缝主要发育在细砾岩、砂砾岩和薄层含砾砂岩中,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地质认识、古构造应力反演、相干数据体处理对裂缝分布规律进行再认识,预测裂缝发育带.最终对这3种方法进行权重分析及裂缝的综合评价表明:裂缝主要发育在G102-G5-G105、CP3-G103、G9井区、G13及G3井、C502-C67-C501及其南部,总体上呈片状或扇形展布.  相似文献   
993.
隆瓦寺院金矿为多期活动的断裂构造和中酸性脉岩双重控矿的蚀变岩型中型金矿床,矿区内的多条矿化蚀变带,具有宽度大、走向延伸较稳定的特征。通过对该成矿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该矿体形态较简单,总体厚度变化较稳定,品位变化不太均匀。矿体的形成主要受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建造、断裂构造及中酸性侵入岩脉的控制。该矿有利的成矿条件和特定的成矿类型对该地区的找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钻井沟金矿主要的矿石类型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和含金白云母石英岩,矿石结构以粒状晶结构、碎裂结构和包含结构为主;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金矿物为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少量包裹金,金矿物以中粗粒金为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矿石中金的品位高,赋存状态简单,有害元素砷、锑、硫、碳等的含量低,属易浸型矿石。采用浮选—氰化联合工艺流程,金的综合回收率可以到达99.24%。  相似文献   
995.
早子沟金矿矿石质量特征、选矿试验研究及选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早子沟金矿矿区勘查及选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资料,从金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物成分、金的赋存状态及其主要载体矿物的嵌布特征、共伴生组分等方面综述了矿石质量特征,重点分析了以上矿石质量特征要素对选矿的影响;简述了选矿试验研究的成果及选别效果。矿区矿石工艺类型属少硫化物微细粒浸染型含金矿石,金的赋存状态复杂,利用重选—浮选中矿再磨的重浮联合流程可获得较理想的选冶回收指标。  相似文献   
996.
对743型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钍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根据其测定方法和测定程序,通过对各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计算了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合成相对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详细介绍了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出整个测定过程中易带来误差的步骤,为分析人员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武汉中地数码公司推出的新一代MAPGIS7-IMS SOA平台功能进行了充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详细介绍了该平台二次开发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Web Service、Ajax技术、HTML语言、CSS样表、JAVAScript脚本语言、DOM模型、VML语言、XML语言、JSP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并且应用这些技术方法在MAPGIS7-IMS SOA平台的基础上二次开发出了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开发的示例。  相似文献   
998.
在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基础上,通过对大地构造相研究显示:胶东微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其漫长的板块构造演化明显具有阶段性。侏罗纪是该区板块构造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期,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转变为东、西分异,胶东地区NE向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胶东地区中生代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次造山和3次伸展。晚侏罗世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合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早白垩世造山中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了造山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造山晚期伟德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后造山A型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为大陆造陆隆升花岗岩与后造山花岗岩,代表燕山构造的结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起因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地质甲烷对大气甲烷源与汇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甲烷是除湿地外最大的一类自然源,主要包括微渗漏、泥火山、海底渗漏、火山地热区和温泉等,这些地质源每年向大气释放约42~64 Mt甲烷气体,在整个大气甲烷收支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IPCC第四次报告(2007年)以前由于相关调查研究的欠缺,甚至基本数据的匮乏(包括未发现的源)以及甲烷地质成因的复杂性,对地质甲烷等烃类气体向大气的排放通量估算严重偏低.最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者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补充完善了有效数据库,改变了估计偏低的现状,并且使IPCC将地质来源的甲烷单独列项.相对来讲,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包括泥火山等地质甲烷释放通量的原位测量和科学研究仍属空白.因此,适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有利于为开展中国地质源甲烷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王杰  姜毅  梁石 《山东地质》2012,(4):45-49
该文介绍了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籍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简单的地籍管理与查询平台。系统集成了现代电子地图预览、简单的查询与分析以及3D数字威海预览等功能,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的成图数据,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