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2篇
  免费   795篇
  国内免费   1061篇
测绘学   274篇
大气科学   993篇
地球物理   1092篇
地质学   2280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324篇
综合类   378篇
自然地理   4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During a balloon flight in September 1979 of the MISO low-energy -ray telescope, the BL Lac-object MkN 501 was studied in the hard X-ray range above 30 keV and in the low energy -ray range up to 19 MeV.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X- and -ray fluxes were detect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upper limits obtained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relativistic jet theories recently proposed.  相似文献   
62.
功能—技术矩阵,经众多工作者的努力研究,已渐趋成熟与实用。但如何利用功能—技术矩阵构造在广义现代设计领域中适用的科学模式,解决多学科设计方案的组成与评价问题,还存在薄弱环节。本文利用“使用价值分析优化”的概念,从设计方案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协调统一的角度出发,较好地实现了功能—技术矩阵可行优化组合链的组成与评价,弥补了以往的缺陷。  相似文献   
63.
64.
Threshold velocity for wind erosion: the effects of porous fenc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orous fence is a kind of artificial windbreak that has m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i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downwind from porous fenc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movement observed to assess their shelter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fence’s porosity is the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resulting shelter effect. The area near a fence can be typically classified into five regions, each with a different mode of particle movement. Dense fences, and especially solid fences, favor the accumulation of sand upwind of the fences. Fences with porosities of 0.3–0.4 produce the maximum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those with porosities of 0.3–0.6 (depending on the fence height) provide the maximum effective shelter distance.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fence porosities of 0.3–0.4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previous research are the most effective for abating wind erosion.  相似文献   
65.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某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如煤炭资源的低效率应用、无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指出了我国煤炭资源管理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管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加大安全投入、加强煤炭矿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健全有偿使用资源法规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66.
用超声技术提取沉积物样品中松散结合态磷,并与振荡提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提取结果与振荡提取结果大致相当。超声提取耗时短,操作简单易行,测试结果精密度为3.8%(RSD,n=7),可以替代振荡方法提取沉积物中的松散结合态磷。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6.2~2.4MaB.P.红粘土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干旱的草原环境,6.2~5.8MaB.P.为灌丛草原;5.8~4.2MaB.P.是稀疏森林草原,植被由大量中生性草本植物和少量喜湿性的乔木植物组成,反映当时气候相对湿润;4.2~2.4MaB.P.植被中旱生植物藜科和麻黄明显增多,反映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析认为研究区自6.2MaB.P.干旱草原环境的格局就已经形成。红粘土中孢粉记录的植被演化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有时代上的耦合性,也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相似文献   
69.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特种玉米品种特性及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玉米本身的特性和用途的不同,将玉米分为高油型玉米、高淀粉型玉米、高赖氨酸型玉米和甜玉米四大类型.根据每种玉米品种对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特征等的不同需求,以通辽地区作为内蒙古东部西辽河流域玉米主产区的示范区,提出了特种玉米的区划指标,并利用GIS技术进行适宜种植区域划分.内蒙古通辽地区大部分农区适宜种植特种玉米,最适宜区、适宜区基本上均位于通辽南部和中部农业区.  相似文献   
70.
西安市冬季采暖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西安市冬季采暖气象条件和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国家采暖规范结合西安冬季采暖的实际,首先对西安1951年7月到2003年6月历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了国家采暖日期相关规范和规定中的3种不同的统计方法,确定了符合西安特点的采暖初终日。充分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2年和2003年两个冬半年的逐日850hPa和500hPa各时次各类气象要素及与之对应的西安各时次实况的气温作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提出了采暖期及其逐日气温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