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165篇
地球物理   194篇
地质学   702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72.
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力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粦华  周峥嵘  鲍挺  倪晓寅 《地震》2006,26(2):104-112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 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 认为这与台湾地区、 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 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 力轴仰角较小, 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 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 接近与海岸垂直的挤压力。 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内的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强度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规律, 认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力不仅是台湾强震力源所在, 而且其影响向西扩展, 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力源仍然是来自这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73.
西藏普兰石英岩中发现41亿年碎屑锆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西藏普兰县石英岩中,利用SHRIMPU-Pb法测年发现4.1Ga碎屑锆石。该年龄为目前中国最老单颗粒碎屑年龄。>4.0Ga锆石两测点的Th/U值介于0.76~0.86之间,属岩浆锆石。这一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龄数据。  相似文献   
74.
构造物理化学的思路、研究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古贤  邓军  李晓波  倪师军  郭涛 《地质学报》2006,80(10):1616-1626
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地壳物质受构造作用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相互关联的领域。构造力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均应力,指各向相等的应力,它叠加在原有压力之上,并且影响着各种化学反应的平衡,也是成岩、成矿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另一部分是差应力,固体中受外力作用普遍产生差应力,它引起地壳物质变形,产生各种构造形迹。构造物理化学特别关注构造作用产生或引起的压力、温度及其他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研究这些构造附加参量对各种化学平衡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5.
植被是东亚飞蝗发生和成灾的重要指示因子。运用遥感技术对植被生长进行监测,对东亚飞蝗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实地获取的植被冠层孔隙度数据反算的LAI数据以及Landsat-5 TM影像提取的各种VI数据,进行了LAI(LAI-2000改进型算法的反算结果)与TM影像上反演的VI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DVI最适合反映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分析RDVI与飞蝗发生面积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线性相关,即随着RDVI减小,飞蝗的发生面积呈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76.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  倪晓阳  李金锋 《地球科学》2006,31(3):394-398
为解决能源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闭式循环将地热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联合起来发电.发电系统可以避免因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地震、地面沉降、地热水资源衰减、地热水有害成分污染、热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以克服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缺点.地热系统地下部分由两垂深3~5km的井在井底由一5~7km的水平井连接而成,水平井中流体温度可达150℃左右,适合于ORC发电.太阳能系统采用槽式聚光镜集热,集热流体可选水或油,最高温度可达350℃以上.ORC一级循环工质为水,二级循环工质为异丁烷;ORC发电效率,白天最大为20%,晚上最大为12%.系统采用化学储能,储能密度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的10倍以上.钻井和完井、太阳能热能转换、载热流体、ORC和储能等技术的研究结果证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and source of natural gas is always a difficult and hot issue.Hereinto,the maturity iden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s.Many empirical equ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decip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urity of gas source rocks and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tural gas.However,these equations proposed often fail to identify the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correctly,which in turn preven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types and source rocks of the natural gas because the petroliferous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are complex and diverse,with multiple sets of source rocks and different thermal history.In this paper,the oil-associated gas from the Permian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 coal-derived gas from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in Junggar and Turpan-Hami basi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decip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urity(vitrinite reflectance)of gas source rocks and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ethane.The equations established areδ13C1=25lgRo-42.5 for oil-associated gas,andδ13C1=25lgRo-37.5 for coal-derived gas.These new equations are suitable for the maturity identification of source rocks in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and favorabl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tic type and source of natural gas,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geological theory of natural gas.  相似文献   
78.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 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 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79.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根据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价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设计了一款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持平台。该系统平台以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通信为依托,具有查看滨海核电厂及邻近海域环境变化,模拟研判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趋势,制定和生成海上应急监测方案,审核与评价海洋放射性监测数据以及开展海洋生物辐射风险评估等功能模块。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将为我国海洋核事故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增强海洋核应急管理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0.
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关键时期,整个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水成分在其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石盐流体包裹体恰恰记录了该时段海水主要离子成分的转变:海水成分从新元古代晚期的“文石海”,快速转化为寒武纪的“方解石海”;同时海水中的碳、锶、硫同位素都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其中海水硫酸根的硫同位素从新元古代冰期前的20‰左右,迅速升高到新元古代冰期后的35‰左右,甚至可以到45‰,海相蒸发岩沉积中的硫酸盐沉积(主要是石膏、硬石膏)则直接记录了当时海水中硫酸根的硫同位素变化。现有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时期的海相蒸发岩沉积记录了当时海洋中存在着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硫同位素异常,即“Yudomski事件”。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纪早期、中期蒸发岩记录了“Yudomski事件”的硫同位素异常高值(35‰左右,甚至更高),表明这一起源于新元古代晚期的同位素异常事件持续到了寒武纪的早期和中期;塔里木盆地奥陶纪早期的蒸发岩、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期蒸发岩和美国Williston盆地奥陶纪晚期地层的蒸发岩的硫同位素数据相似,都在+25‰左右则记录了较低的海洋硫同位素值,表明起源于新元古代冰期之后的“Yudomski事件”的硫同位素异常,持续到了寒武纪的中期,而结束于寒武纪的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