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0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884篇
测绘学   344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383篇
地质学   1615篇
海洋学   52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36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区域地质、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台西盆地乌丘屿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台西盆地的发育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4大板块共同作用的影响。中生代晚期,台西盆地区域应力场从挤压转为松弛,地壳拉张减薄。新生代初期拉张形成裂谷,乌丘屿凹陷是在此背景下发育而成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式陆缘断陷。乌丘屿凹陷的构造发育与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中生代晚期的裂前阶段、古新世至渐新世的断陷阶段、中新世的坳陷阶段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61—2011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中国584个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对青藏高原夏季风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主体东部与其以北地区存在明显的热力差异,对青藏高原夏季风有显著的影响,由此定义了一个青藏高原东部与其北侧热力差异指数。当青藏高原东部与其北侧热力差异指数偏大时,青藏高原夏季风偏强,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当指数偏小时,青藏高原季风偏弱,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指数偏大时,南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合,使得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水汽与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干冷空气在长江流域汇合,增大了该地区的水汽含量,同时由于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当指数偏小时,长江流域上空低层西南风增强,来自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暖湿水汽更多地往华北地区输送,长江流域的水汽含量减少,而该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也明显减弱,降水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993.
Two cloud-scale experiments with two different ice-phase scheme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precipitation event that occurred in eastern China in 2005.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the change of ice-particle mass and radius on hydrometeors,internal energy,and kinetic energy,as well as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It was found that the ice content increases notably and the snow content decreases due to the change.This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modulation of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In particular,the Bergeron process and the accretion of snow and cloud ice are markedly influenced.The differences of intern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s are caused by adjustments to pressure-flux divergence,the coupling of temperature and divergence,and gravitational work,and the reason is that these three factors result in differences of local changes of internal and kinetic energy.  相似文献   
994.
在长春—四平地区100 km×100 km的范围内,分布有平均间隔10 km左右的147个自动气象站。结合该区域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2007~2011年4~10月的气象站雨量计小时降水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多步骤质量控制结果显示,有141个自动站雨量计的数据通过了检查,删除了6个错误站点的数据,对有疑问时段的数据作了标记。 利用质量控制后的5年夏季半年自动站雨量计小时降水数据,进行相关关系统计分析表明:距离在10 km以内的雨量计测量,平均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6以上;雨量计距离小于5 km,平均相关系数在0.7以上;而站点距离超过20 km,相关系数普遍降到0.4以下;随着统计时间的增长(从分钟到月降水量),每个雨量计的测量值具有更高的空间代表性。  相似文献   
995.
南海海底地势复杂,海域内跃层分布有其特殊性,研究声速跃层分布形态对海上军事活动和海洋战场建设有重要影响。利用50 a(1958~2007年)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月平均资料,采用垂直梯度法分别求得3种类型声速跃层的特征值。结果表明:冬季,3种类型声速跃层范围全年最小,厚度最薄,强度最弱;夏季,主跃层、双跃层范围全年最大,厚度最厚,深度大都较浅,强度最强。春秋季跃层的示性特征介于冬夏之间,秋季比春季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96.
纪艳菊  刘淑波  齐震 《海洋科学》2014,38(12):120-127
本文通过假定底边界层湍黏性的三次多项式参数化形式,基于简化的Navier–Stokes方程,并利用超几何方程的性质,推导出了湍流粗糙底边界层的速度解析解。同时,得到了底边界层内其他的动力参数,如底剪应力、Ekman传输、Ekman抽吸及近底部速度分布场,从理论上讨论了均匀混合底边界层特征量分布特征。通过数值结果分析,进一步得出底边界层的总速度、亏损速度及其剪应力受平均流的角频率和地球自转影响比较大;而底边界层的动力结构对于底边界层顶部粗糙度不敏感。该涡黏性模式从理论上丰富了底边界层涡黏性的形式,为底边界层的动力系统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国家对钛的需求越来越大,从钛铁矿中选钛成为急需解决的的问题。莒县天宝钛铁矿通过重-磁联合选矿方法从尾矿中选钛,有效地回收了钛资源,增加了产品品种,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了污染和土地占用,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998.
广州市三类社区居住满意度与迁居意愿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何深静  齐晓玲 《地理科学》2014,(11):1327-1336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州三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即传统老城区、城中村、商品房小区居民的迁居情况,利用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对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迁居后居住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和居民迁居意愿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迁居后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不同,总体上受社区归属感、住房所有权、设施完善程度影响较大,且与在本居住区居住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迁居意愿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类型居住区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传统老城区家庭总月收入越低,居民对现住房越满意,越不可能产生迁居意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迁居意愿,高学历者更容易产生迁居意愿;城中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结果,其中社区归属感越强烈,越不可能产生迁居意愿;商品房小区居民的迁居意愿受户主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西方的迁居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并未能完全适用于中国,这与转型期中国城市复杂的住房构成和住房市场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999.
文中基于等高线综合的理论,通过制图综合对化简方法的需求分析以及小波方法的特性分析,提出利用小波高频分量滤波进行规则格网化简的等高线综合方法,并使用扩展的开方根选取规律公式确定小波变换层数及化简阈值。以切割较为破碎的中山地貌的1∶5万比例尺等高线,利用文中方法进行化简和等高线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能够体现等高线制图综合思想,避免因对等高线直接操作而产生的线相交问题,并在几何精度与地形特征保持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00.
首先介绍了基于无几何相位组合、伪距相位组合以及LAMBDA算法进行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的原理。然后对比了不同采样间隔下无几何相位组合和伪距相位组合周跳检验量的精度。无几何相位组合不受伪距噪声及多路径的影响,其周跳检验量的精度明显高于伪距相位组合的精度,周跳探测效果较好。最后从耗时和成功率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3种周跳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无几何相位组合修复周跳时采用了搜索算法且搜索步长为经验值,其耗时和成功率都是最差的;伪距相位组合修复周跳时无需搜索,耗时最短,但其易受伪距噪声及多路径的影响,导致部分周跳修复失败;使用LAMBDA算法能有效减小搜索空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历元间差分残留误差的影响,速度快且成功率高。综合考虑,建议使用筛选的两个无几何相位组合进行周跳探测,确认发生周跳后再使用LAMBDA算法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