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浙江6个列岛大型底栖藻类分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七星列岛大型底栖藻类的实地调查,结合浙南3个列岛(七星列岛、南麂列岛和洞头列岛)和浙北3个列岛(渔山列岛、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大型底栖藻类物种组成的有关文献,构建大型底栖藻类基础数据库。采用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分类差异变异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开展分类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6个列岛藻类在目级和科级的相似性很高,其值均在0.800以上;洞头列岛的△~+值最高(77.42),中街山列岛最低(72.65),这表明洞头列岛大型底栖藻类类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中街山列岛藻类类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七星列岛的∧~+值最高,达942.00,南麂列岛最低,仅865.12,这表明南麂列岛大型底栖藻类在不同分类阶元分布最均匀,七星列岛的藻类分布较集中;南麂列岛无论是F指数、G指数还是G-F指数的值均比其他5个列岛高,依次为18.62,4.40和0.76,这说明南麂列岛藻类的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本研究构建了6个列岛大型底栖藻类资源与分类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为有效保护和管理大型底栖藻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53.
张阔  赵闯  牛树银 《吉林地质》2009,28(1):31-35
万泉寺银金矿主要产于侏罗系白旗组二段地层中。其成矿作用主要为深部成矿物质随岩浆发生反重力迁移,最终通过较大断裂上升并于较大构造带中富集成矿。本文通过对该矿区成矿特征的阐述得出几点找矿标志,以便于对同类矿床的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春季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相似文献   
55.
土壤酸化及其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是公众广泛关注、全球研究的热点。辽河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土壤中的w(CaO+K2O)≥3.86%时,土壤对酸性沉降物具有缓冲能力;当w(CaO+K2O)<3.86%时,则土壤对酸性沉降物的缓冲能力显著下降。利用土壤酸化缓冲能力的地球化学预测模型,对全流域土壤酸化的缓冲能力进行了预测,指出辽河流域东部,即营口-鞍山-辽阳-沈阳-抚顺-铁岭-开源的广大区域内既是土壤酸化的脆弱区,也是作物籽实Cd超标的预警区,辽河流域土壤酸化区域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6.
In a tectonically active setting large earthquakes are always threats; however, they may also be useful in elucidating the subsurface geology. Instrumentally recorded seismicity is, therefore, widely utilized to extend our knowledge into the deeper crust, especially where basement is involved. It is because the earthquakes are triggered by underground stress changes that usually correspon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Hidden faults, therefore, can be recognized and their extension as well as orientation can be estimated. Both above are of relevance for assessment on seismic hazard of a region, since the active faults are supposed to be re-activated and cause large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d the 1999 October 22 earthquake sequence that occurred in southwestern Taiwan. Two major seismicity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with spatial distribution between depths of 10 and 16 km. One cluster is nearly vertical and striking 032°, corresponding to the strike-slip Meishan fault (MSF) that generated the 1906 surface rupture. Another cluster strikes 190° and dips 64° to the west,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west-vergent reverse fault,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expectation of east vergence. Our analysis of the focal solutions of all the larger earthquakes in the 1999 sequence with the 3-D distribution of all the earthquakes over the period 1990–2004 allows us reinterpret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suggest previously unreognized seismogenic sources in this area. We accordingly suggest: (1) multiple detachment faults are present in southwestern Taiwan coastal plain and (2) additional seismogenic sources consist of tear faults and backthrust faults in addition to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west-vergent fold-and-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57.
以某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GNSS变形监测项目为例,在设计变形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华测HCMonitor变形监测系统专用软件,对监测数据采用不同卫星监测系统数据进行了组合定位,分析和对比了解算数据,探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模架无线实时变形监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工作过程,提出了使用绝对激光跟踪仪对其核心部件位移和角度传感器进行监测精度标定,设计了模架无线实时监测传感器工作和标定试验模型,通过试验分析为传感器精度的判定和升级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9.
出露于扬子板块北缘大洪山地区的花山群自下而上由一套以砾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和一套以砂质板岩为主的细碎屑沉积组成,伴随有拉斑玄武质岩浆活动。花山群整体变质程度不高,形成构造环境复杂,对其构造属性及其与区内所谓的花山"蛇绿混杂岩"的时空关系一直存有争议,它们对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汇聚-裂解响应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笔者在花山群六房咀组下部细砂岩中采集玄武质熔结凝灰岩夹层样品1件,碎屑岩样品2件,在上覆地层南华系莲沱组采集碎屑岩样品1件;对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碎屑岩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玄武质熔结凝灰岩锆石U-Pb年龄814.7±7.3 Ma;花山群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存在三个明显的峰值:~900 Ma、~2050Ma和~2650 Ma,最显著峰值为~2650 Ma,上覆莲沱组碎屑岩年龄谱的三个峰值为:~900 Ma、~2050 Ma和~2500 Ma,最显著峰值为~2050Ma,三件碎屑岩样品均与扬子板块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统计峰值一致。花山群的碎屑源区可能包括下伏中元古代打鼓石群、太古宙鱼洞子杂岩以及崆岭杂岩。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资料和区域构造成果分析,花山群沉积时代应为820~815Ma,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花山"蛇绿混杂岩"不是同期同构造背景的产物;花山"蛇绿混杂岩"与花山群沉积建造依次反映了扬子板块北缘由挤压构造背景向伸展构造背景的转换过程。花山群中的碎屑沉积物与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属于裂解背景下形成的同时代沉积-火山建造;结合前人在扬子板块周缘发现的大量约820 Ma酸性—基性岩浆活动记录以及同时代(820~800 Ma)的沉积地层,推测花山群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之下,与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0.
The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 has become popular in studies of the site effec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edominant period of a s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