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436篇
地质学   522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1982年6月到12月初在宁夏海原地区进行了偶极法连续观测试验。试验共布置了2条测线5个观测点,供电电流保持在70—100安培左右,观测精度约0.5%。人工电位差脉冲观测使用改装的小型仪器车每天流动定时测量一次,每次观测20组脉冲,观测精度在3%左右。观测结果表明:在8月14日海原北2.7级地震前(测区距震中17公里)各观测点地电阻率都明显出现异常,异常幅度8—20%不等。四极对称装置浅层探测异常幅度约1.5%。11月5日距震中区约110公里同心北3.3级地震前,赤道式装置的2个观测点有明显异常,异常幅度约7—9%。本文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可用郭增建同志提出的地震前兆优显层的理论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12.
113.
东亚大陆大地震的活动带走向、活动方式、震源主压应力方向、总迁移方向,沿纬度的分布和发震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成因联系。本文从地球自转加速、减速、匀速的变化趋势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证明地球速率变化是东亚大陆地震的基本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14.
安欧 《地震》1995,(3):214-221
岩石接触面在高温高围压下经过几天便烧结起来而有很高但低于原岩的剪切强度。烧结面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大于55—65°时,便不再断裂而沿其它方向剪断。实验最低温压相当地壳10km深,这应是地壳大断裂的上部裂面与下部烧结层的界限深度,受力后便向下延裂,在下部形成震源。这可能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在10—25km深重复发生的原因。由带内大震机制解P轴方向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趋势的关系、区域残余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分布方向与断裂带走向的关系,讨论了带内大震活动时段的原因。由带内裂面烧结条件、残余和现今应力高值区、岩体低强度区及储存弹性应变能高值区的分布,研究了带内大震空间分布原因。  相似文献   
115.
对流和层状云系电活动,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张义军  华贵义 《高原气象》1995,14(4):396-405
通过对6次不同云系电特性、回波、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不稳定能量外,-10℃层和0℃层高度以及他们之间的高度差、0℃层与云顶的高度差也是表征雷暴动力和电特性的重要参量;雷暴云起电过程对冰相作用有较强的依赖性;雷暴中的电活动与对流活动成正相关,闪电多发生在30dBz强回波高度大于-10℃层高度时段内,强烈的电活动与强降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与一般性降雨对应关系较差;在雷暴消散期,闪电可能会影响雷暴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6.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过去一直用“拉线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生代构造现象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也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环境作用的结果。印支-燕山中期,中国东部只受到太平洋-库拉板块一种力源作用,地层形变强烈,受力方向单一,以NW,NWW向挤压或左行剪切为主,发育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始新世,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冲撞引发的NE向挤压力加入到本区,使苏北盆地从此处在因两大板块非均速推进而产生的二元交变动力环境: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时,产生“右旋扭动”力偶,使燕山早-中期逆断层复活反转的同时,由于中国西部大陆的不断抬升,本区总的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太洋板块力源占主导时又产生“左行剪切挤压”,在整体抬升基础上,斜坡-凸起处的过多蚀进一步加强了箕状盆地结构。两种力源的时空交替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断-坳-隆”沉降-抬升构造旋回,利用裂变途径迹资料探讨了不同方向构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117.
自森林沼泽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工作开展以来,各个单位、不同阶段工作方法技术各有不同,工作效果不明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近年来通过研究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法技术,通过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本文仅以内蒙古一二五公里幅1∶20万区域化探新、旧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8.
We invert S-wave velocities for the 3D upper-mantle temperatures, in which the position with a temperature crossing the 1300℃ adiabat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top of the seismic low velocity zone. The temperatures down to the depth of 80 km are then calculated by solving steady-state thermal conduction equation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inverted upper-mantle temperatures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then surface heat flow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crustal temperatures. The misfit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surface heat flow is smaller than 20% for most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t a depth of 25 km, the crustal temperature of eastern China (500―600℃)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China (<500℃). At a depth of 100 km, temperatures beneath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are higher than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of 1300℃, while that beneath west China is lower.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Sichuan basin show generally low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150 km, temperatures beneath south China, eastern Yangtze crato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round the Qiangtang terrane are higher than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of 1300℃, but is the lowest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regions near the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 zone. At a depth of 200 km, very low temperature occurs beneath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south to the Tarim craton.  相似文献   
119.
对流层氮氧化物光化学转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彬  孙照渤  安俊岭 《大气科学》2002,26(4):487-495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间影响NOx光化学转化率的主要物理化学因子.探讨了在不同NMHC/NOx比值时,NOx光化学特征及其转化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NOx转化率的主要因子是阳光辐射强度和NMHC/NOx比值.但在NMHC/NOx比值很低时,光强的增加并不能显著提高NOx转化率.温度和初始臭氧浓度对NOx转化率的影响次之.相对湿度对NOx转化率的影响较小.在不同NMHC/NOx比值下,NOx转化特征和产物有很大区别.NMHC/NOx比值高时,产物中PAN>HNO3.NMHC/NOx比值中(低)时,产物主要是HNO3,PAN等有机氮不到10%(1%).最后初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NOy组成.  相似文献   
120.
水泥—丙烯酸盐复合浆液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泥-丙烯酸盐复合浆液是在丙烯酸盐浆液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复合浆液,它既保留了丙烯酸盐浆液流动性好,固结体弹性好的优点,又大幅度地提高了浆液的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因此在注浆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综合灌注效果,还对复合浆液的粘度和强度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