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水分是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为快速、有效了解典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及评估草原干旱灾害,以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快速监测和反演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并与地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AR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达0.8;在不同地面粗糙度条件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土壤水分相关系数达0.9。说明利用Sentinel-1 SAR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研究区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监测,这也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典型草原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9月22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强冰雹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倾槽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形成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假相当位温θse高能区、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的形成。反射率因子有"钩状回波"、前侧入流缺口、后侧入流缺口;前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上升气流,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空中大冰雹的增长,后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下沉气流,有可能引起破坏性大风。基本径向速度剖面有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强烈的辐合有利于对流风暴上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对流风暴后侧有辐散下沉气流降落到地面,辐散风出流促使对流风暴前沿的暖湿气流强迫抬升,从而使上升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射率因子剖面有弱回波区、回波悬垂且55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超过-20℃层等温线高度以上;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强度高达55~60 dBZ且已经接地,表明有大冰雹降落到地面。  相似文献   
3.
文旅融合是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内蒙古12个盟市2009—2018年的多指标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改进的容量耦合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内蒙古各盟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明显;②各盟市处于中度失调向失调-协调过渡的优化发展阶段,融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大多数盟市一直处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③各盟市空间分异显著,协调度水平呈“蒙中>蒙东>蒙西”的局面,协调度水平相对较好的盟市呈分散分布,盟市间的文旅发展尚未形成合力;④政府支持是内蒙古文旅产业融合低值区的主导影响变量,消费水平是中值区的主导变量,基础设施是高值区的主导变量。  相似文献   
4.
5.
明安沙被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川内。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学者对其范围、属性的认识存在分歧。文章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结合实地考察的技术方法,基于沙被指数和实地考察数据对明安沙被的范围进行了划定,并对其属性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安沙被西邻乌梁素海湖滨,东至昆都伦河西侧农田,南达乌拉山北麓丘陵下部,北抵白音察罕山南侧农田,东西长92.23 km、南北宽31.90 km,面积为951.45 km2;明安沙被位于半干旱荒漠草原区,属于沙地性质,而不是沙漠,应更准确、更具体地称之为明安沙地。同时,讨论了沙被边界划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规模较小沙被的研究与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典型草原露天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气候干旱、大量疏排地下水导致草原露天煤矿区普遍存在着水文循环失调、土壤沙化、草地退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伊敏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在对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文、气象及遥感影像等数据,应用水均衡原理构建矿区地下水位湖泊面积响应机制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分析矿区开发对伊敏盆地内湖泊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开采35年来,伊敏盆地湖群数量由开采前(1982年)的5个变为如今(2017年)的2个,湖泊总面积由原来的6.94 km 2萎缩到1.12 km 2;矿区地下水湖泊关系由自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型向湖泊补给地下水型演化;本文建立的地下水湖泊耦合数学模型可较好地对湖泊面积进行预测,在气候因素波动不大、矿山开发稳定的状况下,该矿闭矿时(2045年)研究区湖泊面积将萎缩至0.56 km^2.  相似文献   
7.
生态需水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维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内蒙古中部半干旱湖泊岱海为研究对象,对湖泊动态生态需水进行分析.本研究在遥感和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获得1975-2020年长时间序列高精度水文要素数据,分析岱海水文要素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天然生态水深分析法、水深经验频率分析法和湖泊形态分析法分析岱海的水深随面积变化的关键水深;构建基于生态耗水规律的湖泊生态需水模型,计算自然状态下岱海生态需水动态变化范围.研究结果如下:岱海地区6-9月为丰水期,10月至次年5月为枯水期;45 a以来岱海水面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近年来下降速率减缓;枯水期岱海适宜生态水深为8.72~9.92 m,丰水期为9.40~10.69 m,适宜生态需水量为5.62亿~7.71亿m3,适宜湖面面积为70.92~84.77 km2.本文构建了长时间序列气候水文数据库,确定岱海动态生态需水范围可以实现对湖泊生态健康的实时监测,为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可操作性指导,从而为岱海湖泊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9年夏季(8月)对岱海水样的实测数据分析,通过运用克里金插值、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了叶绿素a(Chl.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讨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显示:Chl.a空间分布呈现由岸边向湖心递减的趋势,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硝态氮(NO-3-N)、正磷酸盐(PO3-4-P)空间分布特征与Chl.a空间分布特征相近,采样期内岱海湖局部区域水质状况已达到富营养状态;Chl.a与浊度(Turbidity)、TP、TN、悬浮物(SS)、pH、NO-3-N、NH3-N、PO3-4-P、蓝绿藻丰度(CYAN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Cond.)呈正相关、与氮磷比(TN/TP)呈负相关;各湖区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同,全湖逐步线性回归方程为YChl.a=-21.42+8.658XpH-0.865XDO+0.779XNH3-N+0.699XTurbidity+0.502XCYANO;岱海不同湖区因子对Chl.a浓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各湖区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同,通过岱海与我国其他湖泊Chl.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对比分析,湖泊地理属性差异及营养物质输入浓度是影响Chl.a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岱海的TN/TP平均值为12.23,说明夏季岱海湖Chl.a变化为氮磷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9.
张靖  牛建明  同丽嘎  张雪峰 《中国沙漠》2013,33(6):1643-1653
沙漠化是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内蒙古乌审旗为研究区,在多种空间数据基础上,基于等级理论,使用多水平统计模型构建了从局地到区域的模型,揭示不同尺度的影响因素与该地区沙漠化的关系。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表明该地区1977—2007年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减缓并逆转;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表明,多尺度的驱动因素可以解释该地区近30年的沙漠化变化,特别是政策因素对该地区沙漠化逆转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乌审旗及类似地区沙漠化变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方式对东北黑土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粘土矿物是土壤重要的活泼物质,会受利用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为了揭示利用方式对土壤粘土矿物的影响,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东北黑土进行土壤理化特性及粘粒XRD分析。结果表明:荒地、旱田(大豆)、旱田(玉米)、水田利用的土壤矿物颗粒的风化依次增强,伊利石的含量和结晶度也依次降低。经水田利用后的黑土,粘土矿物的演变过程为:云母→伊利石→蛭石和绿泥石。定量结果表明黑土水田利用会出现蛭石绿泥石化现象。综合说明旱田利用会使土壤结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加剧,而水田利用则能较好的协调土壤理化性质,可较大程度的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