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远  钱冬梅  杜德才 《气象》1996,22(2):50-52
作者应用气象资料分析烟幕的发生规律,并应用灰色理论对烟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酸雨及其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寿喜 《贵州气象》2001,25(2):45-46
根据国家环保局前不久公布的“我国大气污染现状”资料 ,酸雨在我国正呈蔓延之势 ,中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上第 3大酸雨区 ,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 0 %。监测表明 ,我国西南地区 (如重庆、贵阳、南宁 )酸雨较为严重 ;长江以南的上海、武汉、杭州也经常出现酸雨 ;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门和青岛 ,酸雨的量和酸性都非常突出。酸雨 ,顾名思义 ,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 ,而这些配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 ,当雨水的PH <5 .6时 ,就是酸雨。随着工业的发展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  相似文献   
3.
霍寿喜 《贵州气象》2001,25(5):48-48
“气象变化”与感冒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证实 ,感冒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关系最大。例如 ,感冒发生的机率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系 ,且与一天中气温的日较差 (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关系更大。临床实践也表明 ,每每发生一次“天气突变” ,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 ,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 (“锋面” ,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 ) ,尤其是冬春季 ,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 ,锋面活动更为频繁 ,常常诱发人体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1 994年冬季 ,凡锋面通过…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动站观测的北京夏季降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007~2011年北京地区237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城郊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有效降水时数约120~160 h,降水时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怀柔、密云山前迎风坡一带。城、郊区间有效降水时数差异并不明显,城市化对局地降水强度有较明显影响。(2)北京夏季降水主要出现在傍晚到前半夜,凌晨到正午降水较少出现。夏季平均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为3.2 mm/h。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7 d左右的周期是主周期。(3)夏季城区平均降水量多于郊区,城、郊雨量差异主要来自较强降水过程。城市效应会导致城区弱降水事件的减少,亦会导致较强降水事件的增多。(4)城、郊区间降水持续时长的差异主要由较强降水过程决定,多数情况下城区降水持续时长大于郊区,午后到前半夜发生的降水尤甚。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祚芳  祁文  张秀丽 《气象》2002,28(7):18-21
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市1906-200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武汉市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气温气候基本态在20世纪经历了低、高、低、高4个阶段,目前处于高基本态高变率时段。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点,年气温存在65年、33年、18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冬季气温存在67年、27年、18年、13年、7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分析了武汉市近百年来严重冷暖冬事件出现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951-200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5个代表站的年、季、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湖北省各地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较大,省内中、东南部在冬、春季增暖明显,西部,北部在夏、秋季变冷较显著,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各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福贵  舒毅  任雍  李栋  朱奇 《气象科技》2014,42(4):575-579
阐述了CINRAD/SA雷达磁场电源控制电路,对磁场电源控制板电路的场效应管驱动信号、控制板驱动信号、IGBT模块极间电压波形等关键测试点进行了调试,并给出了相应的标准波形示意图,对磁场电源输出电压、磁场电源电压保护和聚焦线圈电流保护进行了分步调试,根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故障判定处理,结合实物测试点给出了故障处理流程图,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磁场电源的相关故障排查点和故障排除方法,旨在为雷达磁场电源的现场故障处理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霍寿喜 《贵州气象》2000,24(4):43-44,32
炎炎夏日 ,气温高 ,湿度大 ,气压低 ,不仅对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考验 ,很容易造成“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高温劳作 ,谨防“生理中暑”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下常见的病症 ,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 ,重者会昏迷不醒 ,如不及时抢救 ,则危及生命。中暑是人体不能适应炎热环境的结果 ,而气温的高低是产生中暑的最主要的外因。资料表明 ,中暑与日最高气温关系密切 ,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 37°C时 ,中暑人数将显著增加。所以 ,气象和劳动部门将日最高气温达到 37°C作为高温天气 ,当其持续 6d以上时 ,中…  相似文献   
9.
霍寿喜 《贵州气象》2000,24(1):46-47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各族都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且许多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永明  姚雷  邓伟涛 《气象》2011,37(3):339-344
本文采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7-2008年中国753个台站逐日13温度资料,挑选出长江中下游地区(27.5°~32.5°N、112°~123°E)的51个测站,对该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的发生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总体频次减少.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60-80年代,类寒潮发生频次逐渐减少,90年代类寒潮又略增多,1973年前后出现突变.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以5年和14年信号周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最高的月份分别为每年3月和11月,但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年际差异最大的区域在皖南、赣北和浙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