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01.
张小雯  应明 《海洋预报》2009,26(3):60-70
通过对比西北太平洋3个主要资料中心(中国气象局(CMA-STI)、日本东京台风中心(JMA RSMC Tokyo)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的56a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的热带气旋(TC)路径资料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以及热带气旋生成和进入西风带后的阶段定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0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 NOAA逐日最优海表温度(OISST)、Himawari-8卫星观测资料以及中国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等,分析了台风“米克拉”近海强度预报的难点,并研究了导致“米克拉”在台湾海峡南部快速增强的环境因子,探讨了“米克拉”在较强环境风垂直切变下快速增强过程中对流非对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台风“米克拉”在较强200—850 hPa环境风垂直切变下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发生了快速增强,并以峰值强度在福建登陆,非常少见,造成预警时间短,强度预报难度大;(2)有利的海洋热状况和大气环流环境条件,如中国南海北部海温异常偏高,南亚高压南侧东风急流与“米克拉”相互作用引起的强烈高层出流以及强劲稳定西南季风气流带来的充沛水汽输送,均对台风“米克拉”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快速增强起重要作用;(3)台风“米克拉”快速增强过程中,传统业务主要关注的200和850 hPa之间的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强,但从环境风的垂直结构分析发现切变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高层,而中、低层切变较小,且中、高层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增强的抑制作用相对中、低层...  相似文献   
503.
基于2007~2016年热带降水观测计划(TRMM)和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的卫星降水资料、最佳路径(IBTrACS)数据集和多平台TC风场资料(MTCSWA),根据西北太平洋(WNP)热带气旋(TC)的七级风圈半径(R17)变化速率将其分为尺度快速扩张(RE)和尺度快速收缩(RC)事件,主要研究RE和RC事件不同时期中TC外核区的降水云系演变特征及其影响R17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RE事件中TC外核区的降水强度明显高于RC事件,说明TC外核区的降水强度对R17扩张具有重要作用;且RE事件前期强降水分布较RC事件更松散,这是区分RE和RC事件的一个前期信号;(2)TC外核区在RE和RC事件中降水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层云(对流)降水的强度小(大),面积大(小),主要加热中高层(中低层)大气,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的标准化降雨率数值相当;差异为:RE事件中TC外核区前、中、后期的降水面积、降水强度和标准化降雨率都高于RC事件;(3)RE事件中TC外核区不仅惯性稳定度大,且非绝热加热大,因而风场动能大,有利于尺度扩张;动能的增强还有利于低层入流的发展,促进R17的扩张和对流单体的...  相似文献   
504.
多普勒激光雷达在大气、环境以及风能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复杂天气下多普勒激光雷达的适用性仍然有待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2020年8—10月期间位于福建三沙的地基多普勒激光雷达与边界层高塔所搭载的超声风温仪观测的风场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水平风速、风向方面具有稳定的高精度探测性能,与超声风温仪之间相关系数达到了0.948和0.984。相比之下,激光雷达垂直风速的探测误差较大,与超声风温仪之间相关系数仅有0.353。研究发现,降雨强度与激光雷达垂直风速误差呈正相关关系,强降雨下垂直风速偏差最大可达到9 m/s。  相似文献   
505.
利用WRF模式对2017年6月9日重庆合川区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开展对流可分辨尺度的模拟试验,比较三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均能模拟出此次降水的主要分布特征,而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够显著影响降水落区和强度的模拟。MYJ方案对强降水的模拟最好,能较好地模拟出降水触发的时间和位置;其次为BouLac方案,触发时间偏晚约2 h,降水落区与MYJ方案相近;YSU方案模拟的降水分布偏差较大,降水触发的位置和落区偏北。湍流混合强度是造成落区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影响1.5 km高度以下风场分布改变造成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西南涡位置,进而影响到降水的落区。基于YSU方案的湍流混合减弱试验证明了湍流混合强度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6.
目前,热带气旋预报性能的检验和分析多采用各中心每年台汛后整编的最佳路径数据集(即"年鉴")资料作为真值。然而,由于年鉴资料通常在次年才能发布,所以在业务上,常以实时定位、定强资料作为"真值"进行预报性能的检验,因而不同机构(口径)给出的预报性能往往不尽相同,造成了混乱。此外,实际业务预报中,因没有实时的年鉴资料,各预报方法的起报位置只能采用实时业务定位,显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误差。为分析使用实时定位和年鉴作为"真值"进行预报性能检验的差异、评估定位误差对预报性能造成的可能影响,本文首先考察最佳路径和实时/初始定位之间的差异(即定位误差)及其分布特征,然后分析采用实时/初始定位和最佳路径作为"真值"计算预报误差时的差异,最后基于最基础的气候可持续性(Climatology and Persistence,CLIPER)预报方法初步评估了预报性能对定位误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以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年鉴(CMA-STI的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为"真值",2013—2019年间国内外各主要预报机构及全球模式的定位误差平均为24.3 km;若以东京台风中心(RSMC-Tokyo)的年鉴资料为"真值",则定位误差平均为26.2 km。分析发现,定位误差与强度密切相关,热带风暴阶段的定位误差高达35.7~41.1 km,而超强台风阶段的定位误差仅为7.5~8.3 km;在96 h预报时效内,以最佳路径为"真值"计算得到的平均预报误差均略小于以实时/初始定位为"真值"的误差,但强度越强差异越小;定位误差对短时效内的预报性能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7.
王晨稀 《气象科学》2004,24(2):168-176
本文应用MM5模式,在45km和25km模式分辨率及Blackadar和MRF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下,选择AK、Grcll、KF和BM等4种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非汛期22个降水个例进行48h预报试验。结果表明KF和AK方案预报的降水量误差较小,BM方案预报的降水量误差较大;各种方案预报降水效果的优劣对于量级不同的降水是不同的,对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没有哪一种方案的预报效果是绝对最优的;不同方案预报降水结果的差异对量级大的降水比对量级小的降水大;在大部分情况下,相同方案在45km分辨率下的预报结果好于在25km分辨率下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508.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试验获取的4个典型台风个例数据,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水汽密度廓线与同址GP S探空资料得到的廓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温度、水汽密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28.微波辐射计的探测精度在不同高度上有很大差异,整体来说,在高层温度探测精度较优于低层,而在低层水汽密度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509.
万小雁  何萍  陈莹  朱宁宁  郑峰 《气象科学》2021,41(2):153-16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气象中心ECMWF逐6 h的0.125°×0.125°资料,分析乐清以北登陆的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和9015号台风"阿贝"影响温州强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温州南北暴雨强度差异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1)"利奇马"和"阿贝"台风的环境场特征相似,副高平均脊线位置高,研究区内台风主体没有与冷空气结合,降水主要由台风螺旋雨带造成;(2)台风登陆前动力场均存在中高层弱辐合和低层弱辐散,且东冷西暖的θ_(se)平流结构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中高层水汽通量散度强度大于-4×10~(-5)g·cm~(-2)·hPa~(-1)·s~(-1)的区域与暴雨落区的形态和位置对应良好,中低层Q矢量辐合区和大暴雨落区对应良好;(3)台风过程累积雨量与台风中心距离和地形高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温州北部雨量增幅比南部大;(4)该路径造成温州南北部降水差异大,北部暴雨量级比南部大、降水持续时间比南部长,北部乐清和永嘉交界的迎风坡出现超历史极值降水现象概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