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1.
从台风个例中采集时序资料,利用关联模型作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速的24h,48h和72h预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模型的计算方案作了改进,考虑了内生变量协方差阵的影响。正式提出“多维气象动态关联模型”的新概念,井做了3方面的工作:1.3种时效的回报和预报及其统计分析;2.模拟观测误差产生均匀分布的随机数,作了若干次随机模拟试验,初步讨论了模型的稳定性;3.就台风个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有关本模型的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2.
袁招洪 《气象学报》2021,79(6):977-1001
利用CM1数值模式,以2017年8月7日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次夜间飑线过程为例,开展弱切变背景下中层相对湿度、低层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层相对湿度升高,有利于夜间飑线雷达回波面积、回波强度和地面降温幅度增大。湿度降低,虽导致夜间飑线的雷达回波宽度变窄,但有利于夜间飑线结构和强度的维持。中层相对湿度的改变对夜间飑线成熟阶段的地面最大风速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中层相对湿度的降低会增大地面最大风速的波动;低层风切变的增大使夜间飑线雷达回波强度增强、面积增大、移速变慢,也使飑线冷池强度增强,而对成熟飑线的冷池厚度和地面最大风速影响不大,但是更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更容易出现脉冲风暴地面强风。低层风切变的减小不利于夜间飑线的发展以及成熟夜间飑线结构和强度的维持;对流有效位能越大,越有利于夜间飑线雷达回波强度和回波面积以及冷池强度和厚度的增大,也有利于夜间飑线地面降温幅度和地面最大风速的增大。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更有利于成熟夜间飑线强度和结构的维持。低对流有效位能不利于夜间飑线发展,但在中层湿环境条件下依然能发展成为成熟的夜间飑线。该研究揭示了中层相对湿度、低层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等大气环境条件对夜间飑线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为夜间飑线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平静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TC频数的EOF第一特征向量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加或减少。活跃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的TC频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平静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130°E以西海域的TC频数与130~150°E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活跃期和平静期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在活跃期南海TC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仅在南海中北部有弱的负相关,在平静期南海东部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在活跃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TC高频年中,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TC频数明显偏多,而平静期高频年中,南海东部以及西北太平洋中西部TC频数明显偏多。  相似文献   
74.
上海地区城市化速度与降水空间分布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1960-2007年上海地区11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空间标准化相对降水量,研究上海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降水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伴随城郊城市化进程差异的显著加快,上海年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增大.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增长期,年降水量和暴雨以上的强降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雨岛分布特征;在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增长期,该特征则不...  相似文献   
75.
陈勇斌  曹和生  蒋焕宇 《气象》2009,35(8):109-111
针对加油站罩棚的防雷争议、两级SPD的安装间距、接地引下线尽可能短及接地电阻异常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探索处理以上防雷疑难及易误技术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76.
青藏高原云型的卫星遥感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萍  陈葆德  汤绪 《高原气象》2010,29(2):268-277
采用1983—1996年CDIAC全球云观测报告集ECRA资料和ISCCP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季云型出现频率的气候统计特征,并根据各云型的光学厚度—云顶气压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的青藏高原云型判别方法。结果表明,高云Cid及低云Sc、Cu、Cb是各季节青藏高原上空出现的代表云型,其它云型的出现概率小得多。高云在冬、春季节的出现概率大于秋、夏季节;中低云则相反。青藏高原上空的云在春、夏季节对应的云顶高度(光学厚度)高于(大于)秋、冬季节。在区分不同季节、不同出现类别的前提下,根据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为1%的临界值所对应的大值分布范围,确定了青藏高原各云型在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上的分布图,从而可为卫星遥感判别青藏高原云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使用1951—2000年相关资料,分析了夏季偏南风强度和夏季风北边缘、冬季风指数和春季偏北风以及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研究了它们的联系过程。结果表明,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北边缘与冬季风和冬季风与沙尘暴的距平相关百分率分别是0.75,0.58和0.70,而且7~8月110°~120°E偏南风和12月~2月90°~100°E偏北风与3~5月90°~100°E偏北风的分析结果也相同。它们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夏季偏南风偏强(弱)—北边缘偏北(南)—冬季风偏强(弱)—冷空气偏强(弱)—春季偏北风偏强(弱)—沙尘暴偏多(少)。这些为沙尘暴的长期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78.
积云动力和电过程二维模式研究 Ⅰ.理论和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个模拟积云动力和电力发展的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考虑了10种主要微物理过程,它们包括凝结(凝华)、蒸发、自动转换、粒子间的碰撞以及冰晶核化,次生冰晶等。在起电过程中除了考虑常规的扩散和电导起电外,重点引入了感应和非感应起电,以及次生冰晶起电的作用。作者认为后三个过程是形成积云电结构的主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79.
上海地区雷害调查及防雷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言穆弘  华贵义 《高原气象》1996,15(3):342-349
通过对上海地区雷害情况的调查,以实例分析了一次雷害过程的起因,特点、放电路径和破坏程度。结合现有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对一些“消雷器”和避雷装置“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计。  相似文献   
80.
初夏时期,由于青藏高原东部地面及其上层空气迅速加热,而四川盆地上空增热较慢,在同一高度上形成明显的东西向温差,在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一个天气尺度的纬向涡旋。本文分析了这个涡旋生成的热力原因及脱体东移的天气学条件和对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指出纬向涡旋的生成不仅对高原东侧边界层内的天气系统有直接影响,而且它的重复出现是造成高原东部初夏多雨和四川盆地夏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