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生计视角的异质性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贫困与生态脆弱区的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376 户农户调研基础上, 将农户划为纯农户、农业主导户、非农主导户和弃农农户, 基于生计视角对农户转户退耕决策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 兼业是农户重要的生计策略;从纯农户到弃农农户, 农户生计资产依次递增, 尤其是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②随着兼业程度提高, 农户生计策略逐渐多元化。纯农户生计高度依赖土地;农业主导户开始选择非农兼业;非农主导户生计多样化指数最高;弃农农户生计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③生计是影响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的关键因素:纯农户生计资产匮乏, 决策受政策导向明显;作为理性经济人, 对土地经济收益的依赖使农业主导户转户退耕意愿不明显, 对政策响应平淡;非农主导户将权衡转户退耕的补偿与损失, 政策响应模糊;弃农农户资产丰富, 对转户退耕决策响应积极。基于户籍制度改革和可持续生计视角, 本文提出了理性政府行为的3 大对策, 即:建立转户退耕的社保及补偿、激励机制;基于农户生计视角, 实施各种工程措施及惠民政策, 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针对不同区位的农户实施差别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92.
三种猪毛菜种子耐盐性与幼苗干燥存活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鹏  田长彦  冯固  薛英 《干旱区地理》2008,31(2):271-277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三种藜科植物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C.A.Mey.)、浆果猪毛菜(Salsola foliosa(L.)Schrad.)和钠猪毛菜(Salsola nitrariaPall.)种子的萌发特性以及萌发后的幼苗在室温中放置14天和30天之后重新放置在原溶液中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三种猪毛菜种子在无菌水、0.085 mol/L、0.17 mol/L、0.34 mol/L NaCl溶液中萌发的很好,但是在0.51 mol/LNaCl中萌发率很低,三种猪毛菜幼苗在干燥30天重新放置在原溶液中以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存活率。上述结果表明:已经萌发了的幼苗在干燥环境中仍然保持存活的能力是盐生植物为了适应极端干旱和盐渍荒漠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93.
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是我国一切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基础资源日益紧缺以及加入WTO 的 国情下, 食物安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回顾了食物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 综述了我国在自然基础资源与食 物安全、食物安全现状及其评价、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以及食物安全预警和管理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 并对未来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 今后我国食物安全研究应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 在研 究内容上, 不仅重视食物数量保障, 更应注重食物质量安全、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 等方面; 在研究视角上, 不仅重视宏观食物安全研究, 更应重视微观食物安全;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 应当充分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 如网络技术、空间模拟技术以及3S 技术等, 进一步加强综合食物安全的定量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94.
北京城郊农业区在不同时期因产业化、城市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发展目标, 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及空间格局也出现了差异。本文运用历史沿革分析和数理分析方法对城乡一体化的功能结构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自1988 年以来, 处于近郊至远郊内缘的农业区(23~57 km处)的产业化、城市化分别出现了辐射式→飞地式、等级转移式→团块+扇状式+辐射式的空间发展;不同时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组合和实现情况各有侧重, 多功能评价值相应地在“W”、“M”型空间格局之间转变。总体上, 北京郊区农业区的城乡功能及其综合效益都在增强, 但相对而言经济功能的作用在降低, 生态、景观功能在上升, 社会功能存在波动但总体趋强, 城乡功能的空间布局更加复杂, 而且这种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北京“十二五”期间多层次、多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5.
农业灌溉的信息化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传统模式的农业灌溉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灌溉设施和业务内容日趋复杂化的需求,农业灌溉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WebGIS技术在农业灌溉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指出该技术对提高农业灌溉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以ArcIMS和ASP为核心技术,构建了基于B/S架构的农业灌溉信息管理系统AⅡMS,该系统在满足实用性和可靠性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WebGIS的易用性和形象性特点,为农业灌溉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6.
浑善达克沙地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2年3期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通过统计计算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20多年来植被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内部植被退化总趋势明显,东、西部各形成了一个植被重度受损区;由于沙地周边的湿地和灌木丛环、沙地内部湿地形成的网状结构对沙地的扩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的强度和作用时间还比较有限,而且现在的气候不像沙地形成时那样恶劣,虽然沙地内部植被发生退化,但沙地总体范围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沙地退化趋势受到一定的抑制,主要得益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禁牧封育等措施。另外,对沙地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
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1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得出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素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是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变化的四大类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该区域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98.
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水复合侵蚀是风力与水力共同或交替作用相互增强或者削弱的过程。从侵蚀区划分、驱动因素、侵蚀机理和生态恢复对策等方面论述了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和海岸复合侵蚀区是两个影响最大的风水复合侵蚀区。晋陕蒙接壤区为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的强烈侵蚀中心,在土地利用上属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岸复合侵蚀岸段分布广泛,侵蚀岸线在总岸线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风水复合侵蚀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且地域差异显著。半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主要从侵蚀特点、土壤特性、侵蚀产沙、侵蚀能量研究等方面;海岸复合侵蚀区从侵蚀特征、风暴潮与海岸复合侵蚀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风水复合侵蚀区生态恢复的作用,展望了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复合侵蚀机理与评估、生态恢复机理与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
定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降低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以人均GDP表示)、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拟合后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变化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将分别发生3.467%、(0.242+0.024 lnA)%、0.313%和0.151%的变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江苏省未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当人口、经济保持低速增长,并保持高技术增长率时,有利于控制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2020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值为202.81 MtC。  相似文献   
100.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土地利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缺乏规划科学指导,土地利用规模小,土地利用效率及功能低下,农村生态问题严重。研究中提出了解决村落土地整治问题的对策。要做好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小村向大村集聚发展,建设特色村落;加强空心村改造;加强舆论宣传,促进文化推广及管理升级;加大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