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3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31.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32.
本文应用1961-2005年近4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在分析夏季青藏高原水汽输送通量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印度洋偶极指数与夏季高原水汽输送的关系,分析表明:夏季高原水汽的输入主要是受高原南边界水汽输送通量的影响,并且夏季高原区域净水汽与南边界水汽输送通量45年来的趋势变化很一致:都表现出先增加(1961-1980年)后减少(1981-2005年)的趋势变化。印度洋海温的前期变化(前年12月至当年5月)对夏季高原水汽的输送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1-3月。春季印度洋偶极指数通过对孟加拉湾地区向北的水汽输送通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夏季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的异常。  相似文献   
633.
选取高原东侧近50年(1951-2000年)35个气象观测站降水和同期印度洋海温资料,运用SVD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同期与印度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高原东侧降水与同期印度洋海温有三种基本的遥相关模态。合成分析表明,高原东侧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海温偏高年,高度场偏高,西风偏弱,北风偏强,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海温偏低年,高度场偏低,西风偏强,南风偏强,有利于降水形成。  相似文献   
634.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961-2008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0年Ms6.0级以上地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利用地震前后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了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地震后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都大于地震前。汶川特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如果该区5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水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相似文献   
635.
"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地面气温变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利用2008年5月1-19日四川省142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的地面气温。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除降水日外,重灾区日平均地面气温比近30年的日平均气温偏高;重灾区主震前后气温整点观测值变化幅度基本不超过±1°C,重灾区处于川西北高原阿坝州负变温区与四川盆地东部正变温区的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636.
近50年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高发区位于103°E以东,由西向东呈带状横贯四川盆地中部直至重庆地区北部,发生频次最低的是川西南山地区;根据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分成4个区域,分别是四川盆地西北部区、盆地东南部区、川西高原西南部区以及川西南山地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分别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呈显著增长趋势,盆地东南部呈显著减少趋势,川西高原西南部和川西南山地区呈弱增长趋势;近50年中,四川盆地西北部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两次主要转变发生在1972年和1993年前后,盆地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转变发生在1972年前后。  相似文献   
637.
若尔盖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若尔盖及其周边8个站点从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以及对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近期遥感监测资料,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了该区域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起环境变化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若尔盖及其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逐渐上升,若尔盖上升幅度达到0.2284℃/10年,同时各个季节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牧草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对牧草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对来年牧草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638.
利用1952~2001年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的高度场资料,采用小波分析、交叉谱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与南亚高压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且春季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对同年夏季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有一定指示作用。印度洋偶极子指数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均存在8a左右显著时间尺度。两者在1.5~8a的周期上存在密切联系,在3a左右的周期上,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变化超前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说明印度洋海温异常是影响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39.
两次高原切变线诱发低涡活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切变线在高原上发展,并诱发两次高原低涡造成高原中部大雨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涡度收支等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垂直输送项和水平辐合辐散项对两次高原低涡的发展增强都起主要作用,在低涡不同发展阶段,二者贡献各有不同;在低涡二消亡阶段,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表明,这次降水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垂直运动的负值中心与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心对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在降水过程大气加热是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层的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抽吸作用会促进高原涡的发展,大气热源主要是降水过程的凝结潜热释放,水汽凝结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40.
川渝盆地夏季旱涝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渝盆地18个观测站1955—2008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区域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周期也有一定的差异。(2)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500 hPa高度上北半球欧亚地区两脊一槽型环流发展,孟加拉湾的低气压有利于水汽从西南方向输送到我国,同时南亚高压西部增强,使得川渝盆地西部和我国河套地区降水偏多。而在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东亚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有利于我国东部冷空气南下,配合副热带高压西伸,南亚高压东部减弱,我国中部地区和川渝盆地东部降水偏多。(3)前期春季OLR场特征对后期夏季川渝盆地夏季降水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印度洋到孟加拉湾整个地区前期春季OLR减小,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水汽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地区。而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从南海向我国的水汽输送增强,盆地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