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3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高原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1958~2002年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用6~8月600hPa (27.5~30°N,80~100°E)范围内平均的西风分量距平与(35~37.5°N,80~100°E)范围内平均的东风分量距平差定义了高原夏季风指数(PM I)。该指数计算简单,意义清楚,代表性好。(2)1958~2002年高原夏季风整体呈增强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是高原夏季风的强盛期,之后是高原夏季风弱期,在80年代以后又转为季风强期。(3)高原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相关很好。将该指数与之前汤懋苍定义的指数进行性能综合比较后,发现该指数对川渝地区的夏季降水及气温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02.
本文将2009年7月高原考察获得的一些观测资料与T639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通过比较拉萨、那曲、定日三地探空观测和T639资料给出的风场、湿度场和温度场廓线发现,两者给出的风场廓线形态比较一致,风速大小略有差异;整层相对湿度的差异都很大,尤其是0000UTC时刻相对湿度廓线的形态和值都与探空观测有着显著差异,几乎没有体现出逆湿的特性;温度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边界层大气中。地面自动站资料与T639地表资料的比较结果是,T639资料给出的高原腹地大部分区域温度和比湿都比观测值偏低,而风速的分布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地表通量的日变化特征显示,由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拉萨与林芝和青海湖地区相比,感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大些,潜热通量小些。   相似文献   
703.
水稻光合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也是作物生产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查阅相关资料从水稻的光合特性、光照、CO2浓度、温度、水分、栽培方式、土壤因素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阐述水稻光合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4.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蒋兴文  李跃清 《地理学报》2010,65(11):1325-1335
利用1961-2010 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关,东、西反位相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异常活动有关。冬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北半球环状模(NAM,AO) 和ENSO对西南地区气温没有显著的影响。当NAM偏强(弱) 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少)。El Niño 年,西南地区降水一致偏多;La Niña 年,西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西部降水偏少。2010 年冬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更有可能是由NAM异常引起的,而不是El Niño。  相似文献   
705.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四川省雷电业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四川省防雷中心在雷电监测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基础上,将GIS技术与雷电潜势预报和短临预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了雷电业务应用系统。并通过对此系统在2008年“9.23”四川雷电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说明此系统可以准确地对未来12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报和未来1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706.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G)在四川省雷电业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四川省防雷中心在雷电监测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基础上,将GIS技术与雷电潜势预报和短临预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了雷电业务应用系统。并通过对此系统在2,008年“9.23”四川雷电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说明此系统可以准确地对未来12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报和未来1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707.
利用采自青海省玛沁县雪山乡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树木生长与大米滩水文站平均流量的关系。前一年11月到当年6月的平均流量与树轮宽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0.62。重建了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曲什安河1505-2010年的流量,重建结果稳定可靠。结果显示,重建序列大体经历了5个丰水期(1655-1697、1746-1816、1898-1916、1933-1957、1962-1992年)和10个枯水期(1510-1520、1530-1541、1544-1586、1590-1654、1698-1720、1728-1745、1817-1836、1856-1886、1917-1932、1993-2004年)。本重建序列与青海德令哈地区降水序列及黄河上游流量序列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还得到了其他文献以及历史资料的验证。多窗谱分析表明重建序列存在着2~2.7、3、3.1~3.4、85~256 a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2~2.7、3、3.1~3.4 a的周期可能与ENSO有关。此外,重建流量序列与AMO指数、南亚季风指数等大尺度气候驱动因子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08.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国内外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简述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影响的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09.
青藏高原季风年际变化与长江上游气候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NCEP资料计算的1951 1995年青藏高原季风(下称高原季风)指数序列[1]及长江上游22个测站的气温距平和雨量距平百分率资料,应用MHF(墨西哥帽)小波分析及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和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多层次年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和降水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高原夏季风以22年低频变化和2.5年高频振荡为主,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变化以2~3年占优,而长江上游东、西部夏季降水第一主周期则表现为6~8年和2.5年,三者在时间域上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季风年代际变化对长江上游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10.
SVM方法与长江上游降水落区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长江上游各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及面雨量与暴雨站数关系的基础上,依据SVM回归方法,利用面雨量和ECMWF 0 h资料,建立了面雨量的SVM回归方法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SVM回归方法能运用于面雨量预报,并给出了依据SVM方法建立的流域面雨量实时业务预报系统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