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河南省近年来遥感监测的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火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原因不仅来自于自然因素,从众多的火灾调查中发现,更多地来自于人类活动因素,其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规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对2003-2008年春、冬季(11月-次年4月)河南省森林防火期内遥感监测并已查明的森林火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森林火灾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冬、春之交的3月为森林火灾的高发月份;从火灾的日变化规律来看,12-15时为一天中森林火灾的高发时段;从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来看,伏牛山南麓发生森林火灾的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2.
郑州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992-2006年郑州酸雨观测站数据以及2001年4月-2006年12月郑州空气质量逐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郑州市降水酸性呈现增强趋势,主要发生在秋、冬两个季节,频率在40%以上,冬季酸雨发生天数要多于秋季,降水酸度在秋末至12月较强。影响酸雨的主要因子为PM10、SO2与NO2浓度和降水量,PM10主要通过与酸性气体的化学反应来影响降水电导率K值,降水对大气中PM10的净化有较强的作用。连续性降水过程中降水pH值有减小趋势的占57.14%,主要在于降水对地面的湿润作用有效地阻止了来自地面的可溶性微粒进入大气中,不能足够吸收大气中酸性物质,致使酸性物质直接进入降水中造成降水持续酸化。  相似文献   
23.
以3个花生品种(开农49号、64号和69号)为材料,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UV-B辐射增强对花生结荚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Ewu)日变化的影响,为筛选高产、抗旱、抗UV-B辐射花生品种提供依据.UV-B辐射设2个水平即自然光(CK,1.5 kJ·m-2)和UV-B增强20%(T,1.8 kJ·m-2).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花生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对照相比,UV-B增强条件下,开农49号、64号和69号Pn日均值分别降低19.4%、27.8%、24.7%;Gs日均值降低26.7%、42.9%、28.6%;Ci日均值降低27.2%、20.4%、23.1%;Tr日均值降低17.8%、23.3%、25.1%;Ewu日均值降低16.6%、23.2%、23.9%.UV-B辐射增强对3个品种生长都具有抑制效应,但品种间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差异,其中开农49号最不敏感,因此,开农49号在抗UV-B辐射方面比其他2个品种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4.
利用河南省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暴雪成因及相态演变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700hPa西南急流及850~925hPa的偏东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东南部暖倒槽的发展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700hPa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叠加区域与暴雪区对应较好。当2m温度大于1℃或700hPa以下温度均高于0℃时为雨;当2m温度小于-1℃时或700hPa以下温度均低于0℃时为雪;当2m温度在±1℃之间时,降水相态较复杂,要结合中低空的温度来确定降水相态,即近地层温度(1 000hPa以下)在1~2℃时,并且750hPa附近有高于2℃的暖温层时,降水相态为雨;若低于2℃则为雨夹雪或雪。  相似文献   
25.
2009年秋季河南一次连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分析及统计方法,利用NCE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造成2009年9月6-20日河南省北中部地区15 d连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且维持,南亚高压的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的偏西略偏北,以及边界层的东北风(或偏东风),是造成此次长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200 ...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数据采集器通道误差是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误差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自动站各要素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其与温、湿、压、风等各气象要素传感器误差的合成构成了自动气象站误差。在稳定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利用高精度测量仪表,通过对多台CAWS600型采集器进行精确测量,得到自动站采集器各气象要素通道误差的校准数据。对温、湿、压、风等要素的自动测量系统(传感器和采集器)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误差等于传感器误差与采集器通道误差之和。此外,采集器各主要通道的误差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有10台采集器气温通道误差≤0.1℃,主要分布在-0.1~0.1℃,所占比例为77%;有3台采集器通道误差0.15℃而≤0.20℃,所占比例为23%。在600-1090 h Pa量程内,气压通道误差主要分布在-0.10~0.10 h Pa;风向、湿度通道误差较小,误差值相近,方向较一致,风向通道误差≤1°,湿度通道误差≤1%。  相似文献   
30.
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栗晗  王新敏  张霞  吕林宜  徐文明 《气象》2018,44(9):1136-1147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ECMWF再分析资料,对"7·19"过程的降水特征、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比分析了"7·19"过程和1980-2016年以来发生在豫北太行山东麓的71个强降水过程(所选区域至少有一个站点的日降水量大于100 mm)的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地形和低涡气旋背景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为"7·19"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抬升条件;中尺度地形辐合线的生成、发展和维持、多个地面中尺度气旋移动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局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对比不同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显示"7·19"的动力因子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