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信息的综合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峰地区为例,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波段比值法、ND-SI指数法等多种方法,自动提取冰川信息,对比分析各方法在山体阴影与非阴影区冰川提取的优势和局限,并集成各方法的优势综合提取该地区的冰川.结果表明,在阴影区ASTER3/AsTER4波段比值法提取的冰川信息更准确,而在非阴影区,NDSI指数法的提取结果较准确.综合波段比值法和NDSI指数法在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的优势,分别提取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的冰川,集成两部分结果,并采用掩膜方法剔除高海拔基岩区的积雪,得到了研究区的冰川数据.  相似文献   
22.
纳木错曲嘎切流域夏季冰川水文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较大,气温的主导作用则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3.
各拉丹冬峰果曲冰川雪中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中细菌的种属差别显著,夏季雪中细菌具较高的多样性,以a Protobacteia和Actinobacteria类细菌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量的35%和31%,细菌与多种环境相关.冬春季雪中细菌多样性较低,以CFB类群占绝对优势.各拉丹冬雪中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反映了细菌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的响应.  相似文献   
2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 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 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 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 向地面的沉降, 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 的“汇”, 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 进而影响POPs 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 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 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 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 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 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5.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分队(CHINARE30, 2013-2014年)利用雪地车载深层探冰雷达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了测线总长度超过200 km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冰厚及冰下地形调查, 获得了哈丁山北部和萨哈罗夫岭与阵风悬崖之间详细的冰厚及冰下地形特征. 通过对雷达数据分析表明, 哈丁山北部区域平均冰厚为580 m, 最大冰厚超过1 000 m, 出现在该区域的东北方向, 而东南方向冰厚相对较小; 萨哈罗夫岭与阵风悬崖之间区域的平均冰厚为610 m, 最大冰厚超过1 100 m, 该区域槽谷发育十分成熟, 槽谷形态近似呈U型. 通过对雷达剖面影像的筛选和分析, 推测在格罗夫山地区可能存在2个液态冰下湖泊.  相似文献   
26.
河流是连接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的“重要管道”和“生物反应器”,深入理解河流碳循环过程并建立河流碳循环模型是估算区域尺度河流碳通量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河流碳循环模型构建与应用的探讨还较为缺乏。通过文献调研对河流碳循环机理和已有模型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首先归纳了河流中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的主要来源及相关迁移转化过程,然后对经验统计和机理过程两大类河流碳循环模型的模拟方法、应用现状和优缺点进行了综述。经验统计模型采用统计或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河流碳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模较为简单,但普适性和外推性较差;机理过程模型在陆面模式或水文模型中耦合河流碳循环相关过程,物理性和可靠性较强,但较为复杂。不同模型的侧重点和对河流碳循环过程的表达各不相同,适用场景也不相同。河流碳循环模拟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模型对陆地和水体碳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表达普遍不足,无法准确模拟和预测河流碳循环过程的长期变化。今后应加强对河流碳循环过程的观测,提高对陆地和水体碳循环机理的认识,进而完善其在模型中的表达,提高河流碳循环模拟的精度,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7.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蒿属组合带;高山栎林为栎属-蔷薇科-蒿属组合带;高山松林为松属组合带;针阔混交林为松属-冷杉属-蒿属组合带。年均降水量(MAP)是影响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的重要因素。草本、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研究区MAP值呈显著相关,草本花粉的百分含量与MAP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乔木花粉则相反。研究区孢子和花粉浓度不一定随MAP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8.
应用ArcGIS软件中的Topo to Raster工具、MATLAB软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及Surfer软件中自然邻点法,本文对使用差分GPS测量的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冰碛垄数据进行了数字地貌模拟,从模拟精度、准确度、地貌晕渲、易操作性及后期定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ArcGIS中的Topo to Raster工具较其他两种方法有较好的模拟精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ArcGIS软件在冰碛垄地貌的定量研究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9.
应用ArcGIS软件中的Topo to Raster工具、MATLAB软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及Surfer软件中自然邻点法,本文对使用差分GPS测量的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冰碛垄数据进行了数字地貌模拟,从模拟精度、准确度、地貌晕渲、易操作性及后期定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ArcGIS中的Topo to Raster工具较其他两种方法有较好的模拟精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ArcGIS软件在冰碛垄地貌的定量研究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0.
纳木那尼冰川是喜马拉雅山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之一,也是开展冰芯气候意义研究有重要潜在价值的冰川.但由于纳木那尼冰川位于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影响范围的交界带,不同的环流系统所输送的水汽带来不同的降水稳定同位素信号.因此确定纳木那尼冰芯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意义是开展该地区冰芯气候记录研究的前提条件.2008年在该冰川积累区所钻取的8.78m浅冰芯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该冰芯的稳定同位素记录以及普兰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当地普兰县气象站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可能与当地降水受到夏季季风的影响较小有关.测量结果表明早期的深冰芯钻取点位于冰川的消融区,而冰川的积累区仍位于冰川更高的区域,而且积累区冰川厚度更大,更有可能保存更长时间尺度的冰芯记录.这也为以后开展新的纳木那尼深孔冰芯及气候意义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