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7篇
  免费   1593篇
  国内免费   1403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1247篇
地球物理   1967篇
地质学   3891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24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91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398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524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637篇
  2005年   541篇
  2004年   545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437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亿  尚可政  王式功  李艳  熊光洁 《中国沙漠》2013,33(4):1131-1137
利用2002-2010年朱日和气象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区朱日和地区2002-2010年的沙尘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朱日和地区临界起沙风速为9.4 m·s-1,2002-2010年沙尘天气频率和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呈波动变化,沙尘天气频率和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有很好相关性,超过18 m·s-1的强风极易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定义标准化的沙尘天气频率(NfDO)为沙尘天气频率与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之比,当夏季降水量大于100 mm,夏季最大NDVI、最大LAI和最大NPP分别大于0.24、0.3 g·m-2·d-1和0.6 g·m-2·d-1(以碳计算)时,次年春季NfDO较低,沙尘天气不易发生;反之沙尘天气较易发生。对沙尘天气发生机制的分析发现,夏季有效的降水促进了植物生长,夏季降水量、最大NDVI、最大LAI和最大NPP增大,来年春天土壤不容易侵蚀,沙尘天气不易发生。  相似文献   
992.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0月25日在甘肃省民乐-山丹交界处相继发生MS6.1和MS5.8地震,造成10人死亡、46人受伤,近5万人失去住所;村镇民用房屋、水利、生命线工程和学校、卫生院所等公共设施严重破坏。震后采用抽样调查、单项调查、填表调查核实的方法,取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将灾区合理的划分为3个评估区,建立了每个评估区的每类建筑物的破坏比、损失比和基础数据资料,分10个专项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了本次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结果。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多年冻土区输电线塔基锥柱基础在不同季节施工条件下其地温的整体回冻过程,以及不同季节施工对多年冻土的扰动特点,从保持多年冻土地温稳定性的角度优化大开挖类基础施工时期,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青藏直流输电工程为背景,利用查拉坪地区地质及气象资料,并选择了典型月份(1月、4月、7月和10月)对锥柱基础不同季节施工后早期地温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10月和1月)施工后,锥柱基础周围土体将保持冻结,其中1月施工后最快10 d回填区土体和天然冻土的温度差异即可消失,回填土热扰动较小;春夏季(4月和7月)施工会增大回冻期活动层深度和基础底部的融化深度,特别是7月施工可使活动层深度降低至基底(4.0 m),而4月施工由于增高了回填土土体温度,导致整个回冻时间长达195 d,不利于基础的重新冻结和后续工作的开展。考虑到10月后外界气温逐渐降低,因此,10月至次年1月可以作为多年冻土区锥柱基础的最佳施工期。  相似文献   
994.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4-的来源、SO24-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特别对nssSO24-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4-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4-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4-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24-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然而,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4-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5.
 采用RAMS模式模拟了金塔绿洲非均匀地表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地表能量。结果表明,绿洲地表温度明显比周围戈壁和沙漠低,空气湿度明显比周围戈壁和沙漠大,近地层感热通量最大值约为戈壁和沙漠的1/3,近底层潜热通量比戈壁和沙漠大20倍左右。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对比表明,RAMS对绿洲、戈壁和沙漠不同下垫面近地面温度、湿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实测基本一致。由于湍流的随机性,风速的模拟偏差比较大,这种偏差有一多半是由于非线性偏差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6.
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与业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数字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与业务体系建设则是测绘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以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与业务体系的建设为例,阐述了体系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思路、体系架构、业务流程设计和建设进展情况等内容,为测绘信息化体系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7.
基于Schlumberger装置测得的视电阻率,在Coen理论的基础上对一维连续直流导电剖面的反演问题进行研究。分别给出了导电剖面是常函数、线性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分段函数情况下的精确数据和噪音数据反演结果。利用一个野外场地反演的例子,把利用该方法进行反演得到的连续模型和Inman得到的层状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发现该方法在处理实际场地数据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甘肃迭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涵盖3大类7类13亚类,尤以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峡谷及冰川地貌等资源最为典型。区内数量繁多且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是对中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沉积地层演化与区域构造—气候耦合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的灵敏反映与记录者。提出了以政府引导与规范管理、协调统一与科学规划及品牌宣传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可为政府对迭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发展、决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为开发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999.
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微细构造特征是植物化石重要的鉴定和分类依据之一,同时也是获取地质历史时期气候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保存有角质层的植物化石,如何更好的获取角质层特征,选择合适的实验技术尤为重要。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即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次氯酸钠浸解法以及硝酸浸解法,对地质时期植物化石角质层的获取方法进行了探索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砂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适合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进行处理;含煤层或者聚煤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适合用次氯酸钠浸解法进行处理;灰白色泥岩或者含有硅藻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适合用硝酸浸解法进行处理。本文采用的三种角质层浸解法在角质层研究方面可根据化石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也可同时进行三种方法的尝试进而获得最佳实验效果。该研究总结了不同地质时期植物化石角质层对三种实验方法的反应,为研究植物化石的角质层特征提供更加有效的实验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北山造山带中部(甘肃段)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荣龙  刘显凡  周慧玲 《岩石学报》2020,36(6):1731-1754
北山造山带中部花岗岩体以陶勒努图洪岩体和跃进山南岩体为代表,本文对这两个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分别为410±2. 8Ma、427±2. 5Ma;主量元素呈现高硅、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Th、Zr、Hf等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等),亏损Ba、Sr、Eu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曲线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综合分析认为跃进山南岩体属A型花岗岩,陶勒努图洪岩体属S型花岗岩。陶勒努图洪和跃进山岩体锆石ε_(Hf)(t)分别为-2. 90~-0. 12(平均值为-1. 53)、-1. 99~2. 82(平均值为0. 26),t_(DM2)分别为1. 41~1. 58Ga、1. 23~1. 54Ga。研究表明:陶勒努图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浆源区主要为由元古界北山杂岩组成的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含中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跃进山南二长花岗岩体可能在元古界北山杂岩组成的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重熔过程中有幔源岩浆的参与。在中志留世(427Ma)明水-小黄山洋已向南侧马鬃山-公婆泉弧之下俯冲至后期,板块后撤引发明水-旱山地体南缘弧后形成裂解环境导致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重熔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侵位形成跃进山南二长花岗岩体;至早泥盆世(410Ma),俯冲结束发生弧-陆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增厚,引发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形成陶勒努图洪岩体;两岩体是在早、晚古生代交接时段同一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不同部位、不同亚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