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17个科、41个属的53种荒漠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的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在-7.77‰~-30.10‰之间变化,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较广,C3和C4植物资源丰富。其中,C3植物有34种,δ13C值分布区间为-23.27‰~-30.10‰,平均值为-26.77‰;C4植物有19种,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7.77‰~-14.90‰,平均值为-13.04‰。研究区内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16.74‰和-19.81‰,说明木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草本植物,这种现象可能是全球荒漠生态系统的一种共性。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的δ13C平均值(-19.54‰)却高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δ13C平均值(-20.07‰),由于植物叶片δ13C可以用来间接指示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即δ13C值越大,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越高;也就是说在该地区,相对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言,一年生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2.
红砂正常和脱水组织中总RNA提取的改进CTAB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红砂属于柽柳科超旱生小灌木,是荒漠半荒漠地区植被中的优势种。为了研究促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这类植物抗旱中的作用,我们尝试了很多RNA提取的方法都没有获得完整的RNA。在脱水组织中由于多糖、多酚以及其他与核酸能结合或共沉淀的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而更不容易得到高质量的RNA。以CTAB为基础的改进的RNA提取方法,能成功地从少量的红砂植物的正常组织和脱水组织中获得高质量的RNA。这种方法经济且操作方便,提取的RNA纯度和完整性都很好,可用于RT-PCR反应并成功克隆了550 bp 左右的MAPK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53.
通过测定自然降温过程中抗氧化系统、膜脂过氧化、NO释放量、NO合成酶(NOS)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季节变化,研究植物内源NO在圆柏属植物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叶抗冻过程中的信号功能.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氧化酶(APX)活性和谷胱甘肽(GSH)、脯氨酸(Pro)、类胡罗卜素(Car)含量增加并在冬季达最大值,NO释放率、NOS和NR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也显著增加并在9月和2月出现两峰值;两树种叶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都与平均温度和MDA含量负相关,而且NO的产生总是发生在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增加之前,表明抗氧化系统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提高抗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NO作为信号分子可能激活了抗氧化系统诱导植物抗冻性.在抗冻过程中,祁连圆柏叶的NO释放率、NOS和NR活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剂含量都高于圆柏,表明祁连圆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54.
黑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别于2009年夏季和2010年夏、秋季对黑河流域进行了2次全面调查,共选取76个采样断面进行水样采集,鉴定出浮游植物242种,隶属于8门11纲25目45科94属.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类群,占物种总数的38.43%,绿藻门和蓝藻门次之;黑河流域优势种为尺骨针杆藻(Synedra ulna)、无常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irregularis)和尖针杆藻(S.acus),优势度分别为0.060、0.031和0.021,出现频度分别为43.42%、43.42%和46.05%.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指数分析表明,黑河流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稳定性均高于上游;同时,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指数以及水质理化指标表明,黑河上游水质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中、下游水质为轻中度污染.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上游浮游植物丰度与水体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游浮游植物丰度则与各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下游浮游植物丰度与水体硬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氮×总磷呈显著正相关;总溶解性固体、pH值和水体硬度与全流域浮游植物丰度呈显著正相关.黑河流域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与河水水文分带相对应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5.
 以高寒牧区玛曲县为例,应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当地牧民在退牧还草工程影响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牧民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规律性因素。研究表明,牧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牧户从政府保护草原的政策中的获益程度和草地退化认知程度对牧户参与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的年龄、家庭规模和草场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为了使退牧还草工程变成牧户的自觉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应把牧户的经济发展与退牧还草工程紧密相连,只有着眼于牧民畜牧生产观念的转变,牧户的经济有很大发展,退牧还草的持续性才能保证。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讨柠条适应极端干旱的生理生态机制,对盆栽柠条停止浇水造成土壤持续干旱直到叶片完全脱落,然后复水。干旱和复水期间,对土壤、叶片和枝条的相对含水量、叶片和枝条中的叶绿素含量以及超微结构进行了测定和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脱水过程中叶片中的色素含量下降,枝条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复水4 d后,叶片中色素含量和枝条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并逐步达到正常水平。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柠条嫩枝的亚细胞组织中普遍含有叶绿体。正常条件下,无论是枝条还是叶片的亚细胞组织,叶绿体紧贴细胞壁。叶绿体中的类囊体排列整体有序。随着干旱的加剧,叶绿体脱离细胞壁,向细胞中央靠近。严重干旱造成了叶片叶肉细胞和叶绿体结构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包括外膜和膜片层结构,类囊体膜解体,淀粉粒消失,部分细胞器裂解成碎片。而嫩枝的亚细胞组织和叶绿体都保持完整。因此,柠条通过叶片脱落减少光照面积来适应极端干旱对自身造成的伤害,通过保持枝条中叶绿体的完整性和一部分叶绿素为复水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57.
冻土微生物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冻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特征, 蕴藏着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种形态和生态群的微生物, 并且已存活了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 它们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和适应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 开展冻土微生物的研究将为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对古气候的重建、生物基因的进化、宇宙生物学的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甚至生命起源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简述了冻土微生物研究的进展, 并探讨了冻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目前在大气中的含量达1.7×10-6m3·m-3, 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115%, 并以1%年增长速度稳定增长. 甲烷吸收太阳远红外光的能力比CO2高20~30倍, 对全球增温的贡献率达15%. 多年来对大气甲烷的产生、转运和循环以及调控的研究表明, 80%以上的甲烷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 一部分在进入大气前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这样, 大气中甲烷的净含量绝大部分是甲烷产生微生物和甲烷营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 研究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规律和生态学特征, 有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过程, 并探索减排的措施. 已知有80多种甲烷产生菌和100余种甲烷氧化菌, 它们的种类和生态多样性比较广泛, 环境差异和波动影响它们的生理代谢活性, 从而导致甲烷排放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在未来全球变化条件下, 天然湿地作为重要的甲烷源之一, 如何响应和反馈环境的变化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9.
不同深度冻土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分别以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层位深坑冻土样品为研究材料,利用荧光显微计数技术、寡营养恢复培养技术等研究了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参数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冻土深度、土壤含水量、总C和总N含量都成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可培养细菌数及其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值随冻土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深坑样...  相似文献   
60.
生物地理模型是实现生态保护计划的重要工具.从生物地理模型研究的背景出发,论述了它的发展是科学和实践的需求,分析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生物地理模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数据的获取和关键变量的选择,展望了生物地理模型的发展前景,并对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理解生物地理模型在陆面过程研究和生态恢复中的重要性,以期推动生物地理过程与之相关过程的耦合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