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3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1.
通过梳理2018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十届城市气候国际会议主要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了城市气象研究的最新国际进展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气候过程、城市环境下气候变化适应与应对、气候条件下城市规划和管理、最新城市气象探测技术、城市环境数值模拟、大城市气候、城市遥感、城市地区极端天气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特性,探讨了我国城市气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12.
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等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 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的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α中尺度雨带中镶嵌着β中尺度的雨团;α中尺度MCC后部不断有γ、β中尺度对流云团从西侧或西南侧合并补充;中尺度滤波后发现造成京津冀"7·21"暴雨的系统为低层的中尺度切变线,东移过程中加深为中尺度低涡扰动,中尺度切变或低涡位于对流层中低层(为近乎直立的正涡度柱),高层为辐散场(负涡度),但负涡度值与中低层正涡度值要小得多,说明主要是中低层的系统强;分析VDRAS资料同样发现对流层低层强辐合,存在中尺度涡度柱,其上方是中尺度反气旋,热力结构为上暖湿下冷湿。  相似文献   
213.
于晖  丁梅  张阳 《气象科技》2015,43(1):36-42
通过开展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试验,测量并量化分析了自然闪电条件下电源电缆的感应电压,探讨和分析了闪电事件中不同埋设条件下电源电缆感应电压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对闪电事件回击阶段的雷电电磁脉冲具有明显的屏蔽作用。对同一次自然闪电,相对于埋设在地面的电源电缆,埋设在地下05 m处的电源电缆上感应电压脉冲波形峰峰值为522%。在选取的起始脉冲时间段内,感应电压均呈衰减振荡波形。通过频谱分析,相对于地面电源电缆,埋地电源电缆感应电压频谱在50 kHz~5 MHz的频段范围内频率分量的幅值始终较低,且保持了适当的比例,其中在9055 kHz~1535 MHz的频段幅值降低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14.
北京秋季城区和近郊近地层O3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十三陵地区出现O3高值,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秋季是北京地区高O3浓度季节,为此2001年9月7~17日在北京城区舞蹈学院楼顶和十三陵地区昭陵进行了一次以O3为主,并结合其前体物的综合比对实验.对北京城区和郊区地面O3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目的是了解北京秋季近地面城乡O3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郊区O3浓度日均值普遍大于城区O3日均值,城区和郊区白天O3浓度接近,城乡O3平均浓度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天气条件下城区夜间地面O3浓度很低,有时甚至接近于零,而郊区夜间O3依然维持一定浓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区有较多的污染排放源,致使夜间NO浓度维持相对高值,其通过滴定过程大量消耗O3所致.观测中发现无论城区或郊区当小时平均NO浓度大于10×10-9(体积混合比)时,相应小时平均O3浓度接近于零.NO2/NO低值区对应于地面O3低浓度,城区夜间NO2/NO值低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区O3日平均值较低和城区空气污染重于郊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15.
城市布局规模与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城市建设对局地及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典型代表性天气条件,以北京主城区及其东部发展带小城镇群的发展变化为例,设计算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群建设发展通过地气的相互作用对局地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在本文选择的夏日晴好天气条件下,就1980~2004年城市区域布局状况,模拟域内北京城市用地增加19%,城市区域平均气温增加1.91℃,植被覆盖率减少20%,城市区域平均比湿减少3.3 g·kg-1,并且城市发展的格局规模不同,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此外,由于地气多因子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城建规模的变化对周边的环境也存在显著的影响,城建规模越大,对周边的影响越大.例如, (1) 北京主城区的存在对周边小城镇午间14:00近地面温度影响最大可达到1.2℃,混合层高度可增高150 m左右; (2) 城市建设在影响周边气象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城市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能力,北京主城区的存在使周边小城镇PM10的允许排放总量减小18.02 t·d-1,同时,随着周边小城镇城市规模的扩大,影响主城区PM10逐渐由净的输出转变为净的收入,小城镇群的存在对主城区PM10净收支的贡献率达到0.192 t·d-1.  相似文献   
216.
自忆性建模及其气候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约系统运动的含时间微商项的方程,引进记忆函数后可导得一个差分—积分方程,它能包容含初值的多个往值。构建和求解系统的差分—积分方程的原理,称为自忆性原理,相应导得的数学模型称为自忆性模型。自忆性模型现已应用到气象、海洋、水文、市场、农业、交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建模、计算和预报,尤其在预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提高了预报准确率。文中还论述了自忆性—界门模型,讨论了自忆性模型应用效果好的原因,给出了气候预测的实例。  相似文献   
217.
华北干旱综合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宗  周须文  王晓云 《气象》1999,25(1):30-33
论述了根据热惯量理论,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对华北平原的土壤墒情进行动态监测的方法。并在分析土壤墒情、降水量、气温和未来降水趋势对干旱综合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华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干旱的综合评估和预警指标。根据这种指标研制的干旱综合评估和预警系统其灵敏性和稳定性均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18.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信息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天气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预报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信息,在统计天气变化与慢性疾病发病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日平均气温与哮喘、癌症、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四种疾病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利用业务预报的气温要素值与天气形势,对影响人体健康的天气信息作出预报,并通过“221”等声讯媒体服务于首都百姓。这一实践结果表明,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信息与预报的问世,为北京地区的群众防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9.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 Ⅰ. 历史概况及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将日最高气温超过35 ℃的天气定义为酷暑天气, 则近60 年的资料统计表明, 北京出现酷暑天气的年频率高达81 % , 并不少见, 尤以40 年代和90 年代明显偏多。1942 年6 月和1999 年7 月都出现≥42 ℃的酷暑天气。分析表明, 北京和华北酷暑天气的出现与大环流形势密切相关, 大陆副热带高压维持于华北上空是其主要因素, 空气下沉增温是酷暑的主要机制, 而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则可使城区百叶箱气温再增高2 ℃左右。  相似文献   
220.
本文利用多普勒声雷达所获取的在时间、空间(垂直方向)较为密集的实时资料,分别对两次性质不同的(平流和辐射)大雾的边界层温度场、风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在华北地形槽下的平流雾得以稳定维持的根本原因是与位于各逆温层之上的、和平均极大风速达10.72m/s的偏北大风相联系的下沉逆温密切相关.下沉逆温随着与之相伴的偏北大风的减弱、消失而逐渐趋于消失.其边界层逆温较大辐度地减弱是动力(动量下传)、热力(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发生在雨(雪)之后的变性冷高压之下的辐射雾,其温度场结构为主付层式的逆温结构.自始至终,逆温处在弱的均一风场之中,没有湍流的发生发展,其逆温的减弱消散仅和热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