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像,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像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像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地下煤层开采由于采空范围大常常引起上覆岩体失稳.本文以伊临220KV输电线路经过的小煤窑开采区为例,通过对煤层开采引起的位移、张应力区、屈服区和应力重新分布的计算分析,指明了地表开裂和下沉的原因以及对工程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3.
中尺度模式云降水物理方案介绍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大气模式中湿过程的饱和凝结、对流参数化和显式云物理三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特点.中尺度大气模式的对流参数化和显式过程一般有多种方案,介绍了多种方案的主要处理方法、基本微物理过程、预报量和主要特点.对流云模式都采用显式过程,但不同模式的湿过程有一定的差别,有各自的微物理特点,对有代表性的云物理方案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4.
CAMS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的改进及个例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2000版)进行了改进,引入雪晶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加进与雪晶有关的11种微物理过程,从而使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更加完善,使其能更好的模拟对流云降水过程.通过对1996年北京雹云个例模拟,发现模式模拟云的多单体结构、回波顶高、强中心位置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并能很好的解释地面雹块结构的形成原因.对改进前后的模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前后动力场变化不大,主要是微物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该文还对改进后的模式进行了AgI催化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35.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6.
土工织物具有加筋、过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作用。以巫山老县城沿江滑坡的性质、形态、结构特征、危害、成因机制和稳定性为基础,介绍了土工织物试验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137.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2,24(1):109-110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 6 lg(Δ) +3 .5 (1°<Δ<1 3 0°)…  相似文献   
138.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11个台站和周边地区的11个IRIS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用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在647条不同路径上周期从10~92s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采用Dimtar Yanovskaya方法,反演得到北纬18~54、东经70~140范围内,2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象.结果表明:在10~15.9s周期范围内,群速度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其分区分块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两个明显的低速区域分别位于塔里木盆地和东海及北部邻域;从21~33s逐渐显示出深部构造块体的格局;在36.6~40s周期附近的群速度分布图象中,十分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分区特征,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华北、华南块体及东北地块的边界非常明显.本文给出了沿30N、38N 纬线和沿90E、120E 经线剖面的群速度随周期分布图象.在这些剖面上,较明显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各构造块体的深部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地壳中部存在局部低速区域;塔里木盆地、扬子地台的上地幔速度较高,显示出稳定地台特征;华北平原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浅、厚度大;东海及日本海的上地幔速度较低,这可能与菲律宾板块下插产生的摩擦热与喜山期以来受强烈拉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9.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枸造与岩性备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