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9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1261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4315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许建明  王振会 《气象科学》2004,24(3):309-313
本文利用傅立叶相位分析法对示踪云进行频域波谱分析,通过谐波的相位变化计算波速,从而导出云迹风(Cloud Motion Wind—CMW)。本文研究表明,对于给定的导风云图序列,如果示踪云在给定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小于两个像距,适用傅立叶相位分析法计算云迹风;否则,在用傅立叶相位分析法计算波速时由于高次谐波出现相位重叠,从而使计算的波速小于实际风速,此时适用最大相关系数法。  相似文献   
122.
冬春季切变类冰雹发生条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艳玲  袁媛  张鹏  徐云 《气象科学》2004,24(3):357-360
本文以 1996年 12月 31日和 1981年 5月 1日为例 ,对冬、春季节发生在江苏的较大范围的切变类冰雹天气过程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指出 ,无论冬季或春季当高原东部有深槽东移 ,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 ,地面抬升系统为暖切 ,并有大气层结不稳定 (Δθse( 50 0 - 850 ) <0℃ =中心和较强的风向和风速垂直切变、85 0hPa西南急流轴、85 0hPa最大水汽通量轴线、5 0 0和 85 0hPa正涡度中心等相配置时 ,就可能导致江苏地区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3.
本文采用Lorenz(1960)系统,在只考虑初始误差及观测误差而不考虑模式误差的情况下,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数据同化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扩展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对系统状态的估计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有效的抑制估计误差的增长;加大观测频率,可以进一步改善数据同化的效果,使估计误差进一步减小;由于模式误差的存在,系统的不稳定能量会不断的累积,出现了估计误差的异常增长和计算的不连续现象,在模式预报方程中的均值演变方程加人二阶偏差纠错项,对控制估计误差的异常增长,进一步改善数据同化的效果有较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4.
基于小波分解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糊推理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与其前期位置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用小波分解和自适应模糊推理方法,对副高脊线进行集成建模和预测.基于小波分解重构的副高脊线短期活动集成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预报难度,明显改进和提高了副高脊线短期活动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5.
介绍了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的计算方法。利用NCEP/NCAR850hPa月平均风场41a再分析资料,得出多年平均月际局地型相似系数图,由此分析了环流的季节变化,并结合长江流域洪涝的1998年,分析了东亚环流季节转换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局地型相似系数图能很好地揭示环流的季节变化,并能反映季节转换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6.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问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孟加拉湾槽加深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孟加拉湾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127.
GPS掩星切点水平漂移规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现有GPS星座和大气球对称假设条件下,利用射线追踪法对掩星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LEO卫星轨道倾角和高度对GPS掩星切点水平漂移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剧烈的白天和夜间两种典型情况下,切点平均水平漂移变化约20 km;对735 km高度的LEO卫星来说,轨道倾角在130°附近时,切点平均水平漂移最小,并随着倾角向0°或180°变化,切点平均水平漂移均增大,但在55°附近时随倾角变化稍有波动;对倾角为70°的LEO卫星来说,当轨道高度从400 km变化到1500 km时,切点平均水平漂移变化约141 km,且随高度增加而单调减小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远程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采集传输通讯方式的比较,提出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远程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系统的技术方案,以小数据流方式,实现野外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对观测设备运行的监控,达到节约经费,提高数据传输时效的目的,并将此系统成功地用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期气象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9.
2002年6月21~24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羽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GMS 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 2 0 0 2年 6月 2 1~ 2 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 :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上部的主要水汽型 ,是一条热带水汽羽从孟加拉湾经过青藏高原东部向偏东方向伸展至江淮地区 ,并与中纬度水汽羽相互作用 ,暴雨云团在热带水汽羽中连续生成。这条热带水汽羽是一条深厚暖湿输送带 ,反映了中高层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长江下游的输送 ,以及通过大尺度上升运动造成的水汽自下而上的垂直输送 ,并且水汽羽与对流层上层的负涡度和正散度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羽的北部边界附近的暗带与一条强涡度梯度和高空急流轴相关 ,具有明显的斜压性  相似文献   
130.
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峰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4,62(3):347-354
文中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 a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10 d以下的过程占绝对多数,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45~70°N之间,纬向上可划分5个高发区,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同时,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6月份,阻塞活动多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以双阻为主要形势;7月份,欧洲区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有所增多,尤其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增多明显,而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形势明显减少,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阻塞活动位置向北移动,多发生在60°N以北,双阻形势逐渐减弱,贝加尔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8月份,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东西两区,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年际变化特征也很突出,且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另外,研究表明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型为主,移动型阻高个例仅占6.6%.移动型阻高以起源于乌拉尔山地区最多,移距最长,生命期最长.偶极子类阻高多集中在贝加尔湖东部与乌拉尔山地区,约占该地区总阻高频次的62.0%和49.7%,平均生命期分别达到7 d/次和9 d/次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